联峰山公园
2025.11.19 21:45:09 4 0
藏在北戴河褶皱里的那片绿
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戴河人,我总觉得联峰山被低估了。游客们涌向老虎石、鸽子窝,举着手机追逐海平面的日出,却常常把这座绵延在城市西侧的山林当作匆匆一瞥的背景板。可你知道吗?当海滩上挤满彩色遮阳伞时,联峰山的松林里正飘着清冽的草木香,那是属于本地人的秘密时刻。
清晨六点的松针与海风
我习惯在夏日的清晨上山。那时检票口的工作人员还没上岗,但守门的李大爷总会对早锻炼的居民点头放行。沿着青石阶往上走,露水还挂在两侧的板栗树叶上。走到半山腰的“望海亭”,你会遇见联峰山最奢侈的馈赠——松涛与海浪的二重奏。海风穿过密林时卷起松针的涩香,与远处海浪的节奏形成奇妙的和声。很多游客选择正午登山,其实他们错过了山林最生动的表情。
记得带个保温杯,在亭子里接满山泉水。那口清甜,是任何瓶装水都复制不了的故乡味道。
林徽因踩过的石阶与时光皱褶
半山腰那棵歪脖子槐树往右拐,有条被青苔覆盖的石板路。1924年,林徽因随梁启超一家在此避暑时,曾在信中写道:“此间山石松柏皆具画意”。她坐在“观音寺”前的石凳上写生的下午,大概也听着与我们此刻相同的蝉鸣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老庙,飞檐的磨损处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心事。
最让我着迷的是“如来寺”遗址那堵残墙。用手触摸那些风化的砖石,能感受到时间如何从容地瓦解辉煌。比起游人如织的景点,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反而保存着更真实的呼吸。

当地人私藏的观海视角
坦白说,我并不推荐大家挤在“望海亭”拍照。沿消防通道继续向上,经过第三个弯道时注意左侧的缺口——那里有棵造型独特的火炬树。拨开枝条穿过去,整片渤海会像突然展开的蓝丝绸扑进眼帘。这个角度能看到海岸线如何优雅地弯成月牙,远处渔船像静止的白点。我常在这儿发呆,看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箔色。
记得去年深秋,我撞见负责清扫的老张坐在这块石头上吹口琴。《大海啊故乡》的旋律混着浪声,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他为什么拒绝儿女进城生活的邀请。
山与海的对话从未停止

很多人把联峰山当作单纯的登山处,其实它最动人的是山海互文的美学。从“钟楼”往东看,你会发现在某个高度,松林的墨绿与海天的蔚蓝开始交融。这种色彩过渡像极了大自然的呼吸节奏——山是沉稳的吐气,海是深长的吸气。
下雨天反而更适合上山。雨幕让山海界限模糊,整座公园变成一幅水墨长卷。去年台风过境后,我在“桃源洞”附近发现了七只白鹭,它们安静地站在浅滩上,仿佛从来就属于这片山海。
四季流转中的不同性情
联峰山从不是单调的。初春,槐花的甜香会突然从某个转角袭来;盛夏,知了的鸣叫织成厚厚的音墙;深秋,火炬树和枫树点燃整片山坡;冬季雪后,野兔的脚印会一直延伸到废弃的“鹿园”。游客总在七八月来,他们不知道十一月落叶松金黄的时刻,才是联峰山最奢侈的时节。
上周路过公园管理处,看到他们在安装新的指示牌。希望这些设施不会磨灭山野的拙趣——有些美,本该需要一点探索才能发现的。
如果你来北戴河,别只盯着海。留个清晨给联峰山,它不会给你震撼的奇观,但那些藏在石缝里的青苔、突然窜过步道的松鼠、混合着海腥与植物清香的空气,会编织成比明信片更持久的记忆。毕竟,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收集景点,而是让某个地方以意外的方式走进心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