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定古城
2025.11.20 16:51:35 3 0
古城记忆:正定,一座被时光偏爱的城池
我总爱在黄昏时分爬上南城门,看夕阳把整座古城染成蜜糖色。这时分的正定最有味道,仿佛千年的时光都凝固在这暖光里,连风都带着旧事的温度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定人,我见证了这座古城从被世人遗忘到重新绽放的整个过程。游客们常奔着隆兴寺、荣国府这些名声在外的景点去,却不知正定真正的魂,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角落里。
隆兴寺里被忽略的呼吸声
人人都知道隆兴寺有尊高达21.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,是北宋遗存的瑰宝。游客们仰头惊叹,拍照留念,然后匆匆离去。但我一直觉得,他们错过了最珍贵的东西。
我常选择在午后两三点溜进寺里,这个时间游客稀少,正是与古物对话的好时机。摩尼殿后的五彩悬山,在斜射的阳光里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。那尊倒坐观音,姿态悠闲自在,你会突然觉得她不是一尊雕塑——她的目光跟着你移动,嘴角含着若有若无的笑意。
很多人不知道,隆兴寺最老的其实不是建筑,而是那些古树。站在寺内那棵已有1300年树龄的槐树下,伸手触摸粗糙的树皮,你能感受到时光在指尖流淌。一位守寺的老人告诉我,他年轻时这棵树差点枯死,后来不知怎的又发出了新芽。“它有灵性啊,就像这座城,总能在快要被遗忘时重新活过来。”
城墙上的风与寻常人家
正定的城墙是近年修复的,这让一些追求“纯粹古迹”的游客略感失望。但他们不懂,这座城墙对正定人来说,从来不只是旅游景点。
清晨,城墙上满是晨练的老人。他们打太极、遛鸟、唱梆子戏,那是活着的、呼吸着的正定。我特别喜欢在城墙上走完全程,从南门到北门,看城墙内外的两种生活——内侧是青瓦灰砖的老城区,外侧是拔地而起的新楼。这道墙成了时空的分界线,站在上面,仿佛能同时触摸到正定的过去与未来。
很多人忽略了城墙下的市井生活。从西门下来,拐进那条叫“镇州”的小巷,你会遇见最地道的正定:卖烧饼的铺子传来芝麻香,理发店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模样,老人们坐在门墩上聊天,说着一口正宗的正定方言。这里没有游客,只有生活。

四塔之间:天空轮廓线的千年对话
正定的天空轮廓线是由四座古塔勾勒的——凌霄塔、华塔、须弥塔、澄灵塔,它们分别建于唐、宋、金不同时期。游客们习惯在地面上仰望,我却发现了一个秘密角度——从临济寺后的那片小广场看过去,可以同时看见三座塔错落有致地排列,像是时空的叠影。
华塔是最特别的存在,塔身上的浮雕复杂精美,被梁思成先生誉为“海内孤例”。但我更爱清晨时分的澄灵塔,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塔身上,青灰色的砖石会泛出淡淡的金色。这时常有一群鸽子绕塔飞行,扑翅声与风铃声交织,构成正定最动人的晨曲。
一位在北京做摄影的朋友告诉我,正定的四塔之所以迷人,是因为它们不是为旅游而存在的。“它们是这座城的坐标,千百年来为人们指引方向,如今依然如此。”
夜正定:当灯笼次第亮起
夜幕降临,游客散去,正定展现出另一种美。街巷里的红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,不像白天那样喧嚣,却更有古城的韵味。

我特别喜欢带朋友夜游正定古城。晚上的隆兴寺不对外开放,但从门外经过,能听见里面传出的诵经声;荣国府前的街道变得安静,那些仿古建筑在夜色中反而更显真实。最妙的是文庙后面那条小街,有几家老字号店铺还开着门——王家烧麦、马家老鸡,都是传承了几代人的味道。
在正定生活久了,你会明白这座城的魅力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景点,而在于它完整保留了一种生活氛围。这里的人们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,不紧不慢,从容自在。那些唐宋的砖石、明清的院落,不是被圈起来保护的标本,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最后的念想
这些年,看着正定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,心情复杂。既为家乡被更多人认识而高兴,又担心过度的关注会改变它本真的模样。
但一位在阳和楼边开了半辈子茶馆的大爷说得通透:“正定经历过太多朝代更迭,见识过无数人来人往,它有自己的定力。”确实,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城池,早已学会如何与时间相处。
如果你来正定,别急着赶景点。找个傍晚,像我一样爬上南城门,看夕阳西下;或者清晨时分,在那些老巷子里随意走走。你会发现,正定的美不在某个具体的建筑里,而在那种穿越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中——它是一座活着的古城,既有历史的厚重,又有生活的烟火气。
这就是我的家乡,一座被时光偏爱的城池。它不张扬,却总能让懂得的人,留下永恒的念想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