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凉阁
2025.11.21 20:51:00 1 0
清凉阁:被时间遗忘的石头上的诗
每次有朋友让我推荐我们这儿真正值得去的地方,我总会提起清凉阁。不是那种人声鼎沸的景点,它更像一个被时光轻轻搁置在一旁的旧梦。导航会把你带到村口,剩下的路,得用脚步去丈量。沿着那条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向上,两旁的老屋静静地蹲在那里,墙头上偶尔探出一丛不知名的野草,开着细碎的白花。
转过最后一个弯,当那座完全由石头垒成的建筑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山腰的绿意中时,你一定会停下脚步。它不是那种精雕细琢的美,而是一种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、带着蛮劲的庄严。
石头会呼吸
我一直觉得,清凉阁最动人的,是它的“石头的语言”。这不是用灰浆黏合的建筑,是完全的干垒——每一块石头都靠着自身的重量和形状,与另一块相互咬合,严丝合缝。你把手掌贴上去,在夏日的午后,能感到一种沁入骨髓的凉意,那不仅是物理的清凉,更像是从几百年前吹来的一阵风。
很多人会忽略那些石面上的痕迹。仔细看,上面有模糊的刻字,有风雨侵蚀出的孔洞,甚至有当年石匠不经意的凿痕。我的手指曾抚过一处凹槽,村里的老人说,那是当年建阁的匠人歇息时,用烟杆子一下一下磕出来的。这个说法未必是真,但我愿意相信。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,让冰冷的石头有了体温,有了故事。它不像故宫那样,把一切辉煌都摊开给你看,它需要你静下来,用点儿心思去读。
阁顶那一方天
登清凉阁的台阶又窄又陡,需要侧着身子,用手扶着旁边被磨得圆润的石壁。这个过程本身就带着一种仪式感,仿佛在把外面的喧嚣一层层卸下。

阁顶的平台不大,最多容得下十几个人。但视野,是毫无保留的。整个山谷像一幅缓缓展开的青绿画卷,远处的田畴、近处的村落、蜿蜒的小路,都成了画中的笔墨。最妙的是那一刻的声响——或者说,是那刻的“静”。风穿过石栏的孔隙,发出呜呜的低吟;偶尔有几声鸟鸣从脚下的树丛里溅起来,反而让四周显得更加空旷和宁静。
我常常看到有游客上来,原本还在说说笑笑,一踏上这平台,话音便自然而然地低了下去,最后只剩下沉默的眺望。这不是被规定的沉默,而是空间本身赋予人的一种敬畏。在这里,你会不自觉地忘记看手机,忘记下一站的行程,只是单纯地站着,感觉自己成了这山的一部分。
比风景更老的,是传说
关于清凉阁的由来,官方的史料记载总是简略而冰冷。但在我们这儿,它活在老人的故事里。有人说,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官员,散尽家财,一石一木亲手垒起了这座避世之所;也有人说,是一位神秘的游方道士,指点乡民在此建阁,以镇风水,保一方平安。

我更喜欢后一种说法。它让这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,而成了一个地方精神的锚点。你可以坐在阁楼背阴处的石阶上,闭上眼睛,试着去想象几百年前,那些和你一样在此歇脚的人,他们怀着怎样的心事,又看到了怎样的云卷云舒。历史的厚重,在这里不是印在教科书上的铅字,而是化作了你身边的风,脚下的石,和心里头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。
给你的几点真心建议
如果你想来,别把它当成一个“打卡点”。它不适合匆忙的合影与穿梭。
最好挑一个工作日的下午,阳光变得柔和的时候来。那时的光影斜斜地打在石墙上,能勾勒出最动人的轮廓。如果碰上下雨天,也别懊恼,雨丝挂在飞檐上,整个山谷雾气缭绕,那才是清凉阁最有仙气的时候。
记得穿一双舒服的、能走青石板路的鞋子。在阁里,也请放轻脚步,压低声音。它不是一座空荡荡的建筑,更像一位正在沉思的老者,值得我们给予最温柔的打扰。
离开的时候,回头再看它一眼。那座灰色的轮廓在暮色四合的群山映衬下,会显得格外沉默,也格外坚定。它什么都没说,却又好像说尽了一切。这就是我们这儿的清凉阁,一首用石头写成的、安静的诗。它一直在那里,等着能读懂它的人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