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峰栈道
2025.11.23 22:32:58 1 0
老子峰栈道:悬于绝壁的朝圣之路
很多人来太行山,只为看山。可我一直觉得,山不在高,有“道”则灵。这条“道”,就是老子峰栈道——它不是把游客从A点送到B点的通道,而是悬于绝壁之上的一首凝固的诗。
你若在清晨雾起时来,栈道木板上的露水还未干,踩上去有轻微的吱呀声。那不是老旧,是栈道在与大山私语。雾气从谷底升腾,缠绕着你的脚步,有那么几个瞬间,你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,只觉得走在云里,走在时间里。
栈道上的哲学课
当地人常说,走老子峰栈道,不是爬山,是读一本立体的《道德经》。这话听着玄,走一遭就明白了。栈道随山势起伏,时而平坦如砥,时而转折突兀,像极了人生。最妙的是那些不得不弯腰低头的岩缝,它们不是障碍,而是大山的提醒:在这里,你必须学会谦卑。
我见过太多人急匆匆地赶路,只想快点走到终点拍照。可他们错过了栈道真正的馈赠——那些需要侧身才能通过的窄处,那些必须扶栏而上的陡阶,那些让你停下来喘息的平台。老子说“柔弱胜刚强”,走在栈道上,你会懂得柔软地顺应山势,比一味强攻更有智慧。
石壁上的千年对话
栈道一侧是万丈深渊,另一侧是垂直的石壁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石壁上偶有模糊的刻字,有些已经难以辨认。这些不是游客的“到此一游”,而是古人行走此道时留下的心声。
在一处转弯的岩壁上,有明代过客刻下的“云深不知处”五个字。字迹已被风雨侵蚀得浅淡,却因此更有味道。我常想,那个刻字的人,是否也曾在这样一个雾天,站在我现在的位置,感叹人生的迷茫与壮美?栈道连接的不只是两座山峰,还有相隔数百年的两种心境。
错过即得到
游客大多直奔最高处的观景台,那里确实视野开阔,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。但老子峰栈道最动人的景致,往往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。

比如中途那个需要蹲下身子才能进入的小洞穴,里面供奉着一尊不知何年何月留下的石佛。佛像很小,不及膝高,却自有庄严。没有香火,没有功德箱,只有经过的人投下的一瞥。这样的地方,旅游团不会停留,匆匆而过的游客不会注意,可它偏偏是整条栈道的灵魂所在。
又比如栈道下方三米处那一株在石缝中生长了百年的古松。你要俯身栏杆,才能看见它全部的姿态——不是向上,而是向下生长,枝干如龙,探向深渊。很多人忽略了它,可我一直觉得,这棵逆生长的树,比山顶任何一株迎客松都更懂生存的智慧。
四季栈道,四种心境
春天走栈道,山花从石缝里探出来,偶尔有花瓣落在肩头。这时的栈道是温柔的,连峭壁都显得柔软。
夏天雷雨过后,栈道湿漉漉的倒映着天空,整座山都是清新的。你会听见谷底传来轰隆的水声,那是平时干涸的沟壑在雨后苏醒。
秋天的栈道最是奢侈。黄栌、枫树的红叶贴在黛青色石壁上,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。这时适合慢慢走,让眼睛饱餐这短暂的绚烂。

冬天雪后,栈道铺上一层薄雪,两侧栏杆结成冰凌。这时的老子峰最接近道的本质——简净、肃穆,万物回归本来面目。走在上面,脚步声格外清晰,那是你与大山最直接的对话。
黄昏时分的领悟
若你问我什么时候走栈道最好,我会说:黄昏。当游客渐渐散去,栈道恢复它本来的寂静,这时行走其上,才能真正听见大山的心跳。
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,你在栈道上走,影子在峡谷里飘。有那么一刻,光与影的界限模糊了,你与山的界限也模糊了。这时才会明白,为什么古人要说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。
最后一次陪友人走栈道,他在一处平台驻足良久,忽然说:“这栈道不像人造的,倒像是山自己长出来的。”我笑了——这是对老子峰栈道最好的赞美。
它不征服山,不炫耀人的力量,只是谦卑地、智慧地依偎着大山,成为山的一部分。而这,或许就是“道”的真谛。
所以,当你来走老子峰栈道时,请不要急着赶路。慢下来,倾听木板的声音,触摸石壁的纹理,在那些不起眼的转角处停留。你会发现,这条栈道给你的,远不止风景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