涉县清泉寺
2025.11.23 19:35:14 1 0
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那滴清凉
朋友若来涉县,我总不爱直接带他们去那些名声在外的景点。人头攒动的地方,美则美矣,却总少了些魂儿。若你问我对清泉寺的执念,我会告诉你,那不是一座寺,而是刻在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乡愁。它不像个正襟危坐的景点,更像一位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老邻居,不言语,却什么都懂。
山门前的第一课:把尘嚣留在身后
通往清泉寺的路,本身就是一场洗礼。车子在太行山的盘山路上几经回转,窗外的喧嚣便一层层褪去。弃车步行,最后那一段石阶,我总习惯走得慢些。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,缝隙里探出倔强的青草。很多人急着进去看大殿古柏,我却一直觉得,这路上的“慢”,才是清泉寺给你的第一份礼物。它逼着你把心里的急躁、城里的烦闷,一点点卸在门外。跨过那道并不雄伟的山门,你带进来的,才是一颗配得上这里的、清净的心。
那泉,那寺,与一个“活”着的魂
清泉寺,名字便是它的魂。很多人奔着北齐的始建年代、明代的殿宇而来,这固然没错。但若忽略了那一眼“清泉”,便是买椟还珠了。
寺内一角,泉水从石罅间无声涌出,汇成一汪清冽的碧玉。它不是供你远远观赏的,寺僧在旁备了竹舀。我每次去,必定要俯身,亲手舀起一捧,感受那沁入骨髓的凉意。这水,千百年来从未断流,滋养着寺里的僧众,也滋养着周遭几个村落。我童年夏日最甜的回忆,便是跟着祖父来此,他打上一壶泉水,回家泡茶,那茶香里,有整座太行山的幽静。

所以,清泉寺是“活”的。它的生命,不只在梁柱上的彩绘、石碑上的刻文,更在这股源源不绝的活水里。它让这座古刹,从一段凝固的历史,变成了一个依然在呼吸的生命体。
在古柏的影子里,与时间对坐
寺内的古柏,是另一位你必须拜会的长者。它们就那样沉默地站着,看过北齐的风雨,听过唐宋的钟声。阳光透过密不透风的针叶,洒下斑驳的光影,那光仿佛是绿色的,带着苔藓与旧梦的气息。
我偏爱在午后,找一块树根旁的石头坐下。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。耳边是细微的风声、虫鸣,还有远处隐约的梵唱。这时候,你会清晰地感知到“时间”的质地——它不是日历上飞逝的数字,而是这般缓慢、厚重、可触可感的流淌。现代生活把我们驯化成追逐“更快”的动物,而在这里,古柏教会你的,是如何“更慢”。这种慢,不是懒惰,是一种让心灵得以喘息、让感知重新敏锐的修行。

被忽略的“家常”之美
游客们拍完大殿和古柏,往往便心满意足地离去。他们错过了清泉寺最动人的部分——它的“家常”。
寺院的角落,僧人们开辟了几畦菜地,茄子紫得发亮,辣椒红得热烈。晾衣绳上,飘着素净的僧袍。墙角堆着整齐的柴火。这些景象,毫无景点的“表演感”,却透着一股踏实的生活气。我总觉得,正是这炊烟日常,与晨钟暮鼓、诵经念佛交织在一起,才构成了清泉寺完整的修行。它告诉你,禅意不在云端,就在这一饭一蔬、一草一木的平常心里。
夕阳西下,是离开的时候了。回望山寺,它已浸在暖金色的光晕里,钟声再次响起,悠远绵长,不像送别,更像一个古老的约定。
朋友,若你来涉县,别只做匆匆的过客。来清泉寺坐坐吧,不必带着太多的目的。或许,只是为了喝一口甘冽的山泉,在古柏下发一会儿呆,感受一番这远离尘嚣的静谧。你会发现,带走的,不止是几张照片,还有一份被泉水洗涤过的宁静,以及一段与古老时光温柔共处的记忆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