滦州文庙
2025.11.23 15:29:05 1 0
走进滦州文庙: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北方圣殿
作为土生土长的滦州人,我总觉得这座小城藏着太多被匆匆过客忽略的细节。比如那座伫立在老城中心的文庙,它不像热门景区那样人声鼎沸,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,用青砖灰瓦记录着六百年来的朗朗书声与人间烟火。每次穿过它的棂星门,我都觉得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——这不是一座冰冷的古建筑,而是一本需要用心翻阅的活历史。
青砖黛瓦间的时光密码
很多人把文庙简单归类为“又一个孔庙”,但它的独特在于那种北方建筑少有的温润气质。不同于皇家宫殿的金碧辉煌,这里的斗拱、枋椽都保留着明代原构的拙朴,雨水在石阶上滴出的凹痕,门槛上被岁月磨圆的棱角,都在无声地诉说一代代滦州学子“寒窗苦读”的往事。我最爱在雨后站在大成殿前,看水珠从鸱吻滑落,在青石板上绽开细碎的水花——那时整座院落都会弥漫着柏树与湿土混合的清香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吸。

被遗忘的“活态”仪式
游客们总忙着在大成殿前合影,却常常错过最具生命力的角落——东庑殿后的乡贤祠。这里没有恢弘的雕塑,但墙上密密麻麻的进士名录却让人震撼。去年清明,我偶遇一位带着孙辈来寻根的老人,他颤巍巍地指着“崇祯九年”的刻字说:“这是我们家族第十代读书人。”那一刻突然明白,文庙真正守护的不是建筑本身,而是滦州人绵延数百年的文脉。更难得的是,这里至今延续着鲜活的传统:每年九月,当地文人依然会在明伦堂举办雅集,孩子们在杏坛前朗诵《论语》,这种未被商业化的文化自觉,比任何修复一新的景点都更动人。
在斗拱飞檐下遇见生活

如果你只在导游旗的指引下走马观花,可能会觉得文庙半小时就能逛完。但真正懂得它的人,会选择在午后斜阳里坐在碑廊下发呆。看斑驳的光影在《重修文庙记》的碑文上移动,听退休教师老张义务讲解戗脊上的嘲风兽——他总说:“这些神兽不只是装饰,是古人在教我们敬畏天地。”西跨院那株三百岁的国槐更是神奇,夏天总把树荫恰到好处地投在读书石旁,就像百年前为备考书生遮阳那般温柔。
与古城共生的文化磁场
值得玩味的是,文庙从未与当代生活割裂。晨练的老人会在泮池边打太极,放学的孩子喜欢在棂星门下追逐嬉戏,最近更惊喜地发现,隔壁咖啡馆的年轻人开始带着笔记本在礼门义路的石坊下工作。这种新旧交融毫不违和,反而让传统文化自然地渗进日常。我常想,或许这才是文庙最珍贵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供奉先贤的殿堂,更始终参与着滦州人的生命历程。
每次离开时,我总会回望一眼暮色中的大成殿。飞檐剪影映在渐暗的天幕上,像极了一枚盖在时光上的印章。这里没有令人惊叹的奇观,却有种让浮躁心境沉淀下来的力量。如果你来滦州,不妨避开人流高峰,带一本闲书在杏坛坐坐。当微风拂过檐角风铃,你会听见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