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大港湿地
2025.11.22 08:34:04 1 0
藏在渤海湾的“鸟类天堂”,比想象中更野
作为在这片盐碱滩边长大的孩子,我总觉得南大港湿地被太多人匆匆略过了。他们开着车从高速上一闪而过,以为这不过是沧州地界上一片普通的芦苇荡。可你若肯停下脚步,住上几天,便会发现这里藏着整个华北平原最生动的秘密。
湿地的心跳,藏在清晨的鸟鸣里
凌晨四点半,我带着望远镜猫在观鸟塔的二层。东边的海平面刚刚泛起鱼肚白,成群的丹顶鹤已经开始了它们的晨课。修长的脖颈在曙光中划出优雅的弧线,叫声穿透薄雾,像是湿地的起床号。
很多人不知道,这片看似荒凉的沼泽,其实是东亚-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至关重要的中转站。每年春秋,超过280种鸟类会在这里歇脚。上个月,我还拍到一只罕见的黑嘴鸥,它混在一群红嘴鸥中间,像个误入别人派对的腼腆客人。
老渔民常说:“看鸟知天气。”若是白鹭低飞,傍晚多半要下雨;若见大雁排成一字,明天准是个大风天。这些祖辈传下来的经验,比天气预报还准。
芦苇荡的四季,各有各的脾气
你要是秋天来,会被满目的芦花震撼。但作为本地人,我其实更爱冬天的南大港。
当水面结起薄冰,芦苇收割后露出开阔的滩涂,湿地的骨骼便清晰可见。冰面上栖息的骨顶鸡,走起路来一摇一摆,笨拙得可爱。偶尔能看到狐狸在岸边觅食,它们对远处观鸟的人群早已见怪不怪。
春天的湿地是另一番光景。新生的芦苇一夜之间窜出一尺高,碱蓬草给滩涂铺上红地毯。这个季节最适合租辆自行车,沿着堤坝慢慢骑。风里带着咸腥和水汽的味道,那是渤海湾特有的气息。

那些被忽略的细节,才是湿地的灵魂
大多数游客会直接坐观光船进入湿地深处,这当然没错。但我一直觉得,真正理解这片土地,要从那些细枝末节开始。
比如退潮后泥滩上的弹涂鱼,会竖起背鳍像面小旗子;比如雨后芦苇叶上的水珠,在阳光下像碎钻般闪烁;再比如黄昏时,整个湿地会突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风吹过苇梢的沙沙声。
我认识一位守了湿地二十年的老管理员,他能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,光靠听鸟叫就说出现在的时辰。他说每个物种都是湿地这首交响诗的一个音符,缺了谁都不完整。
当生态旅游遇上原生态
这些年,眼看着南大港的游客多了起来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,成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。

好在湿地管委会很克制,没有大肆修建酒店游乐场。观鸟塔建在隐蔽处,游览路线刻意避开核心区,连解说牌都用的是温和的哑光材质。有次见到几个摄影爱好者为了拍鸟惊飞了整个鸟群,管理员上去耐心讲解,末了还送了他们一本观鸟手册。
这种小心翼翼的守护,让南大港保持了难得的野性。它不像那些被精心修剪过的城市公园,这里的一切都按照自然的节奏生长、衰败、轮回。
给你的特别提醒
如果你打算来,记得带上长焦镜头和耐心。湿地的美需要等待,可能是一瞬间万鸟齐飞的壮观,也可能只是夕阳下一只苍鹭独立水中的剪影。
别太依赖观光车,有些路要自己走才能发现惊喜。上次我带朋友从三号码头往东,在一片不起眼的水洼里,撞见了二十多只天鹅。它们正在北迁途中,只停留了半天。
这片土地教会我的,不只是识别鸟类的技巧,更是如何与自然相处。在城市化不可逆转的今天,还能保留这样一片野性的湿地,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。
下次当你路过渤海湾,不妨给自己留一天时间。你会发现,这片看似平淡的芦苇荡里,藏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平行世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