蔚州古城玉皇阁
2025.11.21 04:27:27 3 0
砖缝里的时光与那片无垠的蓝
我总爱在黄昏时分爬上玉皇阁那陡峭的台阶。这个点,游客差不多散尽了,只剩下斜阳把影子拉得老长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蔚县人,我始终觉得,玉皇阁最动人的不是它“蔚州第一楼”的盛名,而是这些寻常时刻——当你的手抚过明代城砖上那些斑驳的痕迹,当阁楼的风铃声和远处市集的嘈杂混在一起,这座六百岁的古建筑才真正活了过来。
很多人直奔主题,登上阁楼拍张照就走。他们错过了最珍贵的东西——连接阁楼与生活的这条纽带。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捉迷藏,那些砖缝里藏着我们多少童年秘密。
高台上的神明与人间
第一次来的人总会惊讶,玉皇阁为何要建在如此高的城墙上?这得从蔚州的性格说起。我们这小城,自古就是边关重镇,骨子里既有戍边将士的刚毅,又有商贸往来的圆融。把玉皇阁建在城墙之上,让神灵俯瞰人间,这种建筑布局在全国都是少见的。
我一直觉得,玉皇阁最妙的设计在于它把神圣与世俗巧妙地连接起来。你看那陡峭的台阶,仿佛在告诉朝拜者:接近神明需要一点诚意。但当你气喘吁吁登顶后转身——整个蔚州古城在脚下铺展开来,炊烟袅袅,市声隐约,那一刻才恍然大悟:原来神明从不远离人间,他们只是站在更高处,温柔地看着我们的生活。
阁内那些明代壁画,我看了几十年仍觉新鲜。特别是北壁的“封神图”,人物衣袂飘飘,线条流畅得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走下来。很多游客忙着听讲解、记年代,却忽略了最简单的方式——静静地看。看久了,你会发现画中人的眼神有种说不出的韵味,那是一种洞悉世事后依然慈悲的神情。
在阁楼上,与天空对话
玉皇阁的顶层是我心中的私藏。这里没有护栏遮挡,视野开阔得让人心慌。南望太行山脉层峦叠翠,北眺壶流河水蜿蜒如带,整个蔚州盆地尽收眼底。

有个秘密我很少对人说:玉皇阁最美的不是晴空万里,而是雨雾朦胧时。雨水把青砖洗得发亮,雾气在斗拱间缠绕,那时的玉皇阁才真正有了仙气。站在阁楼上,看云卷云舒,你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在此建阁祭天——这里确实是离天最近的地方。
记得去年带一位北京来的朋友参观,他在阁楼上站了整整一下午。临走时说:“在城里天天盯着手机电脑,都忘了天空原来这么大。”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。玉皇阁最珍贵的馈赠,或许就是这份突然降临的空间感,让你从日常的逼仄中抽离出来,重新发现自己与天地的关系。
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之美
大多数游客行色匆匆,错过了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。比如玉皇阁的斗拱结构,不仅为了装饰,更是智慧的结晶。这些层层叠叠的木构件,像一朵朵盛开在空中的莲花,托起了整个重檐歇山顶的重量。
还有阁后那片小小的碑林,虽然不起眼,却记录着明清以来蔚州的点点滴滴。某块康熙年间的石碑上,刻着当年重修玉皇阁时捐资百姓的名字——王姓商人捐银十两,李姓农夫捐米三斗……这些寻常人的心意,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。

我常想,玉皇阁之所以历经六百年风雨依然屹立,不只是因为建造工艺精湛,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代代蔚州人的记忆与情感。爷爷说他年轻时在这里避过雨,父亲说他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远处的火车,而我在这里送别过好友,也迎接过归人。
我的私房体验路线
如果你来,别赶时间。挑个非周末的下午,先从古城南门慢慢逛过来,感受街道如何逐渐抬升通向玉皇阁。傍晚四点左右开始登阁最好,那时的光线斜射在古建筑上,每一道木纹都清晰可见。
登阁时不妨数数台阶——不是机械地数,而是感受每一步高度变化带来的视野转换。在阁内多看壁画少拍照,用眼睛而不是镜头记录。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在顶层待到日落,看夕阳如何把整座古城染成金黄,看万家灯火如何一点点亮起。
你会发现,玉皇阁不只是一处文物,它更像一位时间老人,静静地坐在那里,看着蔚州城的春夏秋冬,见证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。而当你离开时,带走的不仅是照片,还有一小片蔚州的天空,和那份独属于古建筑的空间诗意。
下次你来蔚州,我或许还会在玉皇阁的台阶上。不为观光,只是习惯性地来这里坐坐,像看望一位老朋友。这座古老的阁楼,早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