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
2025.11.20 23:15:33 3 0
藏在霸州的老物件会说话
朋友,如果你厌倦了景区千篇一律的仿古街和义乌小商品,不妨来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走走。这儿没有喧闹的吆喝,没有刻意的复古,只有三万件老物件静静地等着,等着告诉你它们见证过的岁月。
我常觉得,这座看似朴素的收藏馆,其实是整个华北平原的记忆容器。
推开那扇门,时间慢了下来
第一次带外地朋友来这儿,他站在门口愣了几秒:“这真是民间收藏馆?怎么像走进了上世纪的老电影?”
红砖墙泛着岁月沉淀的暗红色,木门推开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。馆内光线柔和,仿佛时间在这里自动调慢了流速。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看似普通却充满故事的物件——一面裂了缝的梳妆镜,边缘贴着发黄的照片;一把木工刨子,手柄被磨得温润如玉。
很多人直奔那些“值钱”的展品,可我总是会在二楼的农耕工具区多停留一会儿。那里陈列着一套完整的犁具,木辕上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。我爷爷那辈人就是用这样的犁,耕遍了霸州的土地。站在它面前,几乎能闻到新翻泥土的气息,听到田间劳作的喘息声。
玻璃柜里的民间史书
收藏馆最珍贵的,不是任何一件标着年代的“文物”,而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印记。
信札区收藏着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往来书信。玻璃柜里有一封1978年的家书,钢笔字迹略有晕染,像是被泪水打湿过。信里写的是游子向父母报平安,字里行间都是那个年代的含蓄与深情。“儿在外一切安好,勿念。月底发了津贴就寄回家,给娘扯块布做新衣裳。”
在电器区,一台1983年的牡丹牌电视机让我驻足良久。邻居王叔家里曾有过同款,当年整个院子的人挤在他家看《射雕英雄传》的场景瞬间浮现。那种一个院子共享一台电视的温暖,是如今每人抱一部手机无法体会的。
这些老物件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展品,而是一代代人真实生活过的证据。

被忽略的镇馆之宝
大多数游客会在大件的家具、农具前拍照,却匆匆走过民俗画区域。这让我觉得特别可惜。
角落里有一组《霸州乡间百业图》,是本地一位老画师八十多岁时的作品。画里描绘了已经消失的行业:补锅匠、磨刀人、弹棉花师傅。最生动的是那幅《腊月磨豆腐》,画中妇人推石磨的手臂肌肉紧绷,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都清晰可见。
每次站在这组画前,我都能听见声音——石磨转动的隆隆声,豆汁沸腾的咕嘟声,还有孩童期待的叫嚷声。这些画不仅是艺术,更是一个时代的听觉档案。
民间收藏的温度
作为土生土长的霸州人,我见证了这座收藏馆从无到有的过程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,所有展品都来自民间捐赠,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故事。

张大爷捐出了他父亲的木匠工具箱,李阿姨送来了她结婚时的缝纫机。他们说,放在这里,记忆就有了归宿。
这种由普通人共同构建的收藏,比任何富豪的私人博物馆都更有温度。它告诉我们:历史不只是王侯将相的更迭,更是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、悲欢离合。
什么时候来看看?
如果你来,建议选个工作日的下午。阳光透过西侧的窗户,会在老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是馆内最美的时刻。
不必赶时间,随便找个角落静静地看。或许在某个不起眼的展柜前,你会突然被触动——可能是一只掉漆的搪瓷缸,上面印着“劳动光荣”;也可能是一本边角卷起的连环画,让你想起童年躲在被窝里看书的夜晚。
这些老物件就像时光的钥匙,不经意间就能打开你心中某个尘封的角落。
离开时,回头再看一眼这座红砖建筑。它安静地立在街角,不张扬,却厚重。在一切都追求“新”和“快”的今天,能有这么一个地方为我们保留着“旧”与“慢”,实在是一种福气。
你知道哪里能买到那种老式搪瓷缸吗?我突然想找一个,放在书房里。不为什么,就为偶尔看见它时,能想起生活原本朴素的样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