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寺渔村
2025.11.17 20:24:32 19 0
藏在海风里的老时光
每次有朋友让我推荐一个真正“活着”的渔村,我总会带他们来东寺。不是那种被旅游手册印烂了的地方,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商店,也没有刻意修饰的仿古建筑。它就像一位抽着水烟的老渔民,静静地坐在海岸边,皱纹里藏着无数个潮起潮落的故事。
我一直觉得,东寺渔村最动人的,是它那股挥之不去的海腥味。不是刺鼻的腥,是混着咸湿海风、晾晒鱼干和渔网桐油味的复杂气息。这味道会黏在你的记忆里,多年后某个瞬间突然袭来,你会瞬间回到那个晨曦微露的码头。
清晨五点的码头交响曲
很多人睡到日上三竿才出门,错过了渔村最生动的时刻。你得在天蒙蒙亮时来到码头。这时,出海整夜的渔船正“突突”地归来,船舱里银光闪烁,是刚捞上来的带鱼、鲳鱼和叫不出名字的海货。
船老大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吆喝着,搬运工踩着湿滑的木板快步如飞, buyers 蹲在岸边,凭一个眼神、一个手势就完成交易。这不是表演,这是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。我特别喜欢站在一旁,看他们分拣渔获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得像在弹奏乐器。有个老渔民跟我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了,但这些手艺,可是大海教给我们祖辈的。”
如果你起得来,一定要试试跟着第一波回来的小船,直接从渔民手里买两斤虾蛄。那虾蛄还活蹦乱跳的,简单白灼,鲜甜得能让你忘记所有调味料。
迷失在石巷的褶皱里
离开码头,别急着走。拐进那些仅容一人通过的石板小巷,你会发现自己闯入了另一个时空。这里的石墙长满青苔,墙角蹲着打盹的花猫,老人们坐在门槛上补网,收音机里咿呀放着地方戏。
很多人忽略了这些巷子的细节。我总爱观察那些用牡蛎壳和碎石垒成的墙,它们不规则,却异常坚固,像极了渔民的性格——面对风浪,自有其柔韧的生存智慧。有一户人家的墙头,年年春天都会探出几支三角梅,红得耀眼。老太太说,那是她孙女出生那年种的,如今孙女都在城里读大学了。

在这些巷子里迷路是种享受。每一次转弯,都可能遇见一扇雕花木窗,一口百年老井,或是一户正在晾晒鱼鲞的人家。阳光从两侧屋檐间漏下,在石板路上画出斑驳的光影,时间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。
那碗不能错过的渔家面
走到饥肠辘辘时,别去找什么大饭店。村东头有家没有招牌的面店,开了三十多年,熟客都叫它“阿婆面馆”。阿婆今年七十多了,还是每天亲自熬汤底。用的是最新鲜的小杂鱼,慢火炖煮好几个小时,汤色奶白,味道浓郁。
我每次去都点一碗海鲜面。阿婆会掀开锅盖,蒸汽扑面而来,她麻利地抓一把手擀面,再加入当天现捕的蛤蜊、虾和几片青菜。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,就是纯粹的本味。坐在矮凳上,听着隔壁桌的本地人聊天,吸溜着热腾腾的面条,你会明白,所谓的地道风味,从来不在精致的菜单上,而在这些寻常的烟火气里。
潮水退去后的秘密花园
午后潮水退去,是探索滩涂的最佳时机。这片看似泥泞的土地,其实是座天然的宝藏。村里的孩子最懂这个,他们提着小红桶,赤脚在滩涂上寻找小螃蟹和蛤蜊。

如果你细心观察,会发现退潮后的礁石上附满了牡蛎,石缝里藏着胆小的寄居蟹。有一次,我遇见一位挖蛏子的老人,他教我辨认滩涂上的小孔:“你看,这种椭圆形的是蛏子,要用一点点盐……”那种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,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。
黄昏时分,整个滩涂被染成金色,远处的渔船成了剪影。这时拍照最美,但我觉得,放下相机,静静地看一场日落,才是对这片海最大的尊重。
最后的渔村夜晚
入夜后的渔村很安静,没有霓虹闪烁,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。但如果你住下来,会发现夜晚有另一种魅力。海风变得凉爽,带着深海的气息。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吠,还有永不停歇的海浪声。
我习惯晚饭后到防波堤上坐坐。看着对岸城市的灯火,再回头看看身后沉睡的渔村,你会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离乡的年轻人,最终选择回来。这种安宁,是别处找不到的。
东寺渔村正在慢慢变化,每年都有新民宿开张,有游客慕名而来。但我欣慰地发现,它骨子里的东西没变——渔民依旧早出晚归,阿婆的面馆还在那里,潮汐依旧准时。
来这里,别抱着打卡的心态。试着像本地人一样生活几天:早起看渔船归港,午后在石巷里闲逛,傍晚等一场日落,夜里听海入眠。你会发现,这个看似普通的渔村,有种让人心安的力量。它不急着向你展示什么,只是静静地,等着懂它的人,发现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美好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