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犊寨
2025.11.18 09:01:27 16 0
山门前的徘徊
每次带朋友来抱犊寨,我总爱在山门前多站一会儿。你看那些游客,大多行色匆匆,拍张照片就急着去爬台阶,好像赶着完成什么任务。他们没注意到,山门右侧那棵老槐树的影子,在清晨会恰好落在“抱犊寨”三个字上,斑驳得像是时光在低语。这里海拔只有580米,不算高,但山势突然从平原上崛起,有种说不出的傲气。我常想,当年那些避世的先民,选择这样一座既不至于隔绝人世、又能保有独立的山头,大概也是种生活的智慧吧。
石阶上的喘息声
爬山的石阶是一本无字的日记。很多人只顾着数台阶,抱怨腿酸,却忘了听听自己的喘息声在这山谷里的回响。我偏爱在第三个转弯处停下,那里有片突出的岩石,刚好能看见山下的麦田在风里起伏。这个角度看到的平原,像极了古人画的青绿山水,只是多了几条现代公路穿梭其间——时空交错的美,就藏在这不经意的一瞥里。
你知道吗?这些石阶的宽度并不均匀,有的窄得只容半脚,有的却宽如床榻。老辈人说,这是故意为之,让登山的人不得不调整步伐,快慢交替间,反而忘了疲惫。就像生活,总是匀速前进才最容易倦怠。
南天门的另一面
旅游手册上都说南天门是必打卡的地方,确实,站在那儿能俯瞰整个石家庄。但我想带你去看的是南天门背面那条少有人走的小路。沿着杂草间的石阶往下走十几步,有块天然形成的石椅,坐在那里,看不见任何现代建筑,只有山峦叠嶂,仿佛瞬间回到了千百年前。
特别是黄昏时分,夕阳把整个山体染成琥珀色,你会听见一种深沉的寂静——不是没有声音,而是风声、鸟鸣、树叶摩擦声混合成的一种天籁。我常常一个人坐在这里,直到月色初现。这时候的抱犊寨才展露出它最真实的表情,那些关于韩信屯兵、道人修真的传说,在这样的氛围里变得可信起来。

长城残垣上的遐思
很多人冲着“北方小长城”的名号来看这段城墙,然后失望地说不如八达岭壮观。他们不懂,残破本身就是一种语言。用手触摸这些斑驳的砖石,你能感觉到历史的质感——不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冰冷,而是带着阳光温度、雨水痕迹的鲜活记忆。
我最喜欢下雨天来这里,雨水顺着城墙的裂缝流淌,像是它在流泪,又像是在诉说。那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,都凝固在这些沉默的石头里了。有时候我会想,每一块砖石都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来往往啊,而我们今天的足迹,也不过是这漫长叙事中的一个标点而已。
山洞里的凉意与暖意

抱犊寨的山洞总是给人矛盾的体验——外面烈日炎炎,一进洞却是沁人心脾的凉;但待得久了,又能从石壁感受到一种温润的暖意。这种冷暖的交织,很像生活的本质。
仙人洞最深处有个几乎不被注意的角落,石壁上有一道天然的缝隙,正午时分,会有一缕阳光恰好从山顶的某个孔洞射入,在洞内形成一道光柱。那光柱里有微尘飞舞,如梦如幻。这个秘密我很少与人分享,因为知道的人多了,恐怕连这光都会变得俗气。
下山时的回望
下山的路我总走得特别慢。不是因为疲惫,而是需要时间把山上的感受慢慢消化。回头望去,抱犊寨在暮色中渐渐变成剪影,像一头静卧的巨兽,又像一位沉思的老者。
有趣的是,每次离开时的感受都不尽相同——有时觉得放下了一身沉重,有时却又带走了更多思考。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好地方:它不给你标准答案,只提供各种可能。
如果你来抱犊寨,别急着赶景点。试着在某个不起眼的石头上坐一坐,触摸一下那些粗糙的树皮,或者干脆闭上眼睛听听风的方向。这座山最动人的部分,从来不在导游图的标注里,而在你与它独处的那些瞬间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