闾里古镇
2025.11.18 17:02:20 15 0
【那一年,在衡水湖畔遇见闾里】
我总在黄昏时分绕着古镇的青石板路散步。游客散尽后,夕阳把灯笼的影子拉得老长,这时候的闾里才慢慢显露出它最真实的模样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衡水人,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重现汉风周韵的整个过程。
青砖灰瓦间的时空交错
很多人直奔古镇的主街,却忽略了西侧那条窄巷。巷子尽头有座不起眼的石桥,站在桥上能看到现代高楼与汉代建筑在同一水面倒影中交织——这种奇妙的时空重叠,正是闾里最动人的地方。
去年深秋,我遇见一位在桥边写生的美院学生。他说找了整个华北,只有这里能同时捕捉到两种时空的对话。他的画板上,一边是飞檐翘角的汉式建筑,一边是远处若隐若现的玻璃幕墙,水中的倒影却奇妙地融为一体。
琴声里的《诗经》活了
古镇每天都有汉服表演,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东南角的琴瑟馆。那位满头银发的守馆人,总在午后弹奏《蒹葭》。有次细雨绵绵,琴声穿过雨幕飘来,我忽然理解了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不只是爱情诗,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寻。
守馆人说,在这里弹《诗经》,每个音符都会变得不一样。因为脚下的土地,确实流淌着同样的文化血脉。

被忽略的夜晚密码
游客总在日落前离开,错过了闾里最珍贵的时刻。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际,灯笼次第亮起,整个古镇仿佛穿越回两千年前。这时漫步街巷,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,看见月光把树影投在斑驳的墙上。
有个秘密我很少对人说:古镇北面有棵千年古槐,树下有排石凳。夏夜坐在那里,凉风穿过槐树叶的声音,像极了古老的呢喃。
在礼孝文化中寻找自己
作为中华礼孝文化的传承基地,这里的礼仪课程不只是表演。我邻居家的孩子,去年参加了“开笔礼”后,开始主动给爷爷奶奶洗脚。改变不是瞬间的,但文化的种子,就这样悄悄种下了。

有个细节很打动我:古镇所有工作人员,包括清洁工,都会自然地对游客微笑致意。这种温度,比任何标语都更能传递“礼”的真谛。
古镇边缘的生活美学
主街往东走三百米,有家不起眼的豆花店。老板坚持用石磨手工制作,他说机器磨的豆花没有灵魂。坐在他的小店里,能看见整个制作过程——豆子如何在石磨间化作乳白色浆液,如何慢慢凝结成豆花。这份耐心,在现代社会已成奢侈品。
店门口有副对联:“一城礼孝传家久,千古慈仁继世长。”每次路过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,闾里教会我们如何慢下来,如何与自己的文化根脉重新连接。
如果你来,别忘了在古镇住一晚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文庙的匾额上,你会明白我为什么守护这里这么多年。有些地方,需要用心才能看见;有些美好,总在喧嚣散场后悄然绽放。
我是闾里的守夜人,在这里等你,等一个懂得慢下来的知音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