藤龙山
2025.11.19 06:09:59 11 0
藤龙山:被游客忽略的北方喀纳斯
朋友总说我该去远方的名山大川走走。可我每次站在藤龙山的山脚下,总觉得那些需要飞机高铁才能抵达的风景,未必比得上眼前这座山的诚意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我见证了太多次游客的匆忙——他们举着手机在标志性石碑前打卡,沿着修葺一新的步道直奔山顶,然后带着几百张相似的照片离开。他们不知道,藤龙山最动人的部分,从来不在那条最明显的路上。
苔痕斑驳的石阶会说话
很多人沿着主路上山,抱怨着“就是普通的北方山景”。他们错过了真正的藤龙山。
我总爱带朋友走西侧那条老路。那里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,缝隙里长满了青苔。春天,石阶两旁会冒出些不知名的野花,紫的、黄的,不像人工种植的那样整齐划一,却更有生命力。用手触摸那些斑驳的栏杆,凉意顺着指尖蔓延——这是工业化景区里感受不到的温度。
一位常年在山里写生的老人告诉我,他数过这些石阶,一共一千三百七十六级。“每级石阶都在讲一个故事,”他说,“可惜现在的人走路太快,听不到了。”
藤蔓缠绕出的时光隧道
藤龙山得名于漫山遍野的古藤。在大多数人直奔的“藤王”景点之外,深处有片藤蔓自然交织成的通道。
夏天走进去,温度立刻降下来,光线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这里的藤蔓不像别处那样被修剪得整整齐齐,它们自由生长,有些粗壮得需要两人合抱。我小时候常和玩伴在这里捉迷藏,把某条特别弯曲的老藤当作我们的秘密标记。
去年带一位北京来的植物学家朋友来这里,他摸着那些藤蔓久久不语,最后说:“在北方能看到如此规模的原生藤蔓景观,几乎是个奇迹。”

半山腰的废弃观景台
半山腰有个废弃的观景台,官方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。需要拨开一丛茂密的灌木,才能找到那条几乎被遗忘的小径。
观景台的木栏杆已经斑驳,但视野极好——从这里望出去,整座山的轮廓尽收眼底,却没有山顶那种人声鼎沸。春天,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绿从山脚漫上来;秋天,则是泼洒般的红与黄。
我常一个人在这里坐很久,看着阳光在山谷里移动,云影从一片树林滑向另一片。有个深秋的傍晚,我在这里遇到一位摄影师,他说每年都来这个位置拍同一棵树,“记录它如何老去”。
守山人的小院和那壶茶
下山的路上,我总会绕道去李大爷的小院坐坐。他是山里的老住户,如今负责维护这一带的植被。他的小院不在任何旅游线路上,偶尔有迷路的游客闯入,都会被他热情地邀来喝杯山茶。

李大爷的茶是用山泉水泡的,茶叶来自后山的几棵老茶树。他不太说话,但你若愿意听,他能告诉你哪个月份的野果最甜,哪种草药能治跌打损伤。他的小院里挂满了各种自制工具,每件都有它的故事。
“山不是用来征服的,”有一次他望着那些匆忙登顶的游客背影说,“山是用来相处的。”
雨后才是藤龙山最美的时刻
大多数游客避开雨天,他们不知道,雨后的藤龙山才真正活过来。
空气中的尘土被洗净,每片叶子都绿得发亮。石阶湿漉漉地反着光,山涧里开始有细小的瀑布形成。最重要的是,那种独特的安静——没有喧哗,只有雨滴从叶尖坠落的声音,偶尔夹杂着几声鸟鸣。
我总劝朋友,如果来藤龙山,一定要等一场雨。或者至少在山上住一晚,看看清晨的薄雾如何从山谷里升起,那时的山有着白天看不到的柔和。
来过藤龙山很多次,我依然不敢说完全了解它。就像那位守山的李大爷说的,山需要时间来相处,不是一次两次的打卡就能懂得。或许某天你也会来到这里,不走那条最明显的路,不去那个必拍的景点,而是找一条安静的小径,听听石阶的声音,摸摸那些老藤,在守山人的小院里喝杯茶——那时你就会明白,为什么我们这些本地人,总是不急于向远方的山川朝圣。
这里的秘密还有很多,我愿意继续守护它们,也等待那些真正愿意慢下来的旅人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