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州塔
2025.11.22 14:12:32 9 0
与景州塔对视的一下午
朋友总说我,在景州住了四十年,还像个外地游客似的,隔三差五就往塔院跑。他们不懂,有些地方不是用来“游”的,是用来“陪”的。就像这位矗立在县城中心的老邻居,你从菜市场拎着两斤豆腐出来,一抬头就能看见它;孩子在学校操场跑步,它就在围墙外静静看着。景州塔早就不是个景点,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背景。
但今天,我想认真看看这个背景。
穿过那条总让我想起童年的大同街,拐进塔院的门,喧嚣像被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。不是寂静,是另一种声音——风吹过千年柏树的沙沙声,麻雀在檐角吵架的啾啾声,还有你自己脚步落在青砖上的回响。
青砖上的温度
我总避开那些结伴而来的游客,独自绕到塔的西侧。那里的青砖被岁月磨得温润,阳光斜照时,能看清每一块砖上细微的纹理。伸手触摸,不是石头的冰凉,而是一种朴素的、被无数个日子抚摸过的温度。
很多人急着登塔,我却觉得塔的魂魄藏在这些砖石里。北宋年间的工匠烧制这些砖时,可曾想过一千年后,会有一个陌生人站在这里,通过他手作的砖瓦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?塔身十三层的叠涩檐,层层收分,那种节奏不是设计图纸上的数字,是匠人手里长出来的韵律。我一直觉得,古建筑最动人的不是“古”,是“建”——是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,把他们的一天又一天,砌进了这永恒的形制里。

在檐角与天空之间
登塔是另一种体验。窄而陡的台阶,只容一人通过。你必须慢下来,像完成一个仪式。在第三层,我遇见一对父子。孩子约莫七八岁,父亲指着檐角的风铃说:“你听,这是塔在说话。”
那一刻风正好,铃声清脆却不闹,一下,一下,像在清理你心里积攒的灰尘。
越往上,风越大。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,整个景州城在脚下铺开——不是地图上那个规整的县城,是活的、呼吸着的家园。老城区灰瓦绵延,新楼盘点缀其间,街道上车流缓慢如河。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要建这么高的塔。不是为了炫耀国力,也不是纯粹为了礼佛,或许只是想给平凡生活一个向上的视角,让我们在柴米油盐之外,记得抬头看看这片土地原本的模样。

黄昏时分的对话
下午四点半,游客渐渐散去。塔的影子越拉越长,像个慵懒的巨人躺倒在院子里。这时,你会看见真正的本地生活——遛鸟的大爷把鸟笼挂在柏树枝上,自己蹲在塔基下棋;刚放学的孩子挣脱妈妈的手,绕着塔基跑圈,数着自己永远数不清的层数。
一位头发全白的老先生拄着拐杖,在我身边站了很久。他说他年轻时在外地工作,每次坐车回来,看见塔尖就知道到家了。“现在老了,每天来看看它,就像看看老朋友。”
这句话让我怔了很久。我们总在分析古建筑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,却忘了最朴素的情感价值——它是个坐标,不只在空间里,更在时间里。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出生、长大、离开、归来、老去。
离开时已是黄昏,夕阳给塔身镀上一层暖金色。回头看,塔尖融进暮色里,最早亮的几颗星已经在檐角闪烁。我知道明天还会有很多游客来,拍照,惊叹,离开。但这座塔最动人的部分,永远不属于匆匆的过客,只属于那些愿意花一个下午,静静与它对视的人。
下次你来景州,别只带着相机。试着在塔下的石阶坐一会儿,听听风声,摸摸那些温润的青砖。或许你也会听见,这座千年古塔最想告诉我们的:美从来不是需要寻找的远方,它就站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里,沉默如塔,温柔如光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