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上戏曲文化园
2025.11.23 23:32:10 1 0
【与戏曲的意外相逢】
我总爱在黄昏时分拐进马家巷。不为别的,就为那座由老纺织厂改造的楼上戏曲文化园。外地人按图索骥找到这里总会愣住——戏园子怎么藏在居民楼顶上?这正是它最动人的地方:真正的市井烟火里,总藏着意料之外的雅意。
青石板尽头有戏文
踩着被岁月磨得温润的青石板楼梯往上,脚步声在筒子楼里回荡。三楼转角忽然开阔,斑驳的工业风墙体与朱红戏台相遇的刹那,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结。上周三下午,我撞见个有意思的场景:几位头发花白的票友在露台吊嗓,声腔穿过晾晒的床单,惊起了梧桐树上的麻雀。这种鲜活的生活图景,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都更接近艺术的本质。
茶香里的戏票人生

西侧茶寮的老板娘有个习惯——给每个点单程派唱腔特饮的客人附张手写戏票。昨天邻桌的年轻人捏着戏票嘀咕:“这能换什么?”老板娘笑而不语。待他转过后台幕布,发现凭票可让老琴师教半柱香的《玉簪记》指法时,眼里的光亮得让人动容。总说传统戏曲需要年轻观众,或许我们更该创造让年轻人亲手触碰戏文肌理的机会。
月光照进老戏单
去年中秋的露天《牡丹亭》让我至今难忘。唱到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”时,月光恰好漫过消防楼梯,在水泥地上投下窗棂的剪影。前排梳着脏辫的姑娘突然低头抹泪——那些被我们贴上古老标签的戏文,其实早就写尽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密码。散场时看见她仔细把戏单夹进帆布包,这个动作比任何文化传承的口号都更有力量。

最近文化园办了戏曲装置展,用现代材料重构传统戏台。最妙的是《三岔口》互动区,观众在光影中即兴表演,某个戴鸭舌帽的男孩比划的身段,竟带着科班演员都少有的灵动。你看,戏曲的种子从来都在我们血脉里,只是需要合适的土壤破土而出。
住在附近的张爷爷每天晨练后都来擦戏台栏杆。他说不是工作人员,但二十年前在这纺织厂退休,现在听着胡琴声才觉得日子踏实。这种嵌入日常的守护,或许才是非遗最健康的生存状态。
若你在周末午后前来,建议在西南角的旧书摊消磨时光。那里有1978年的《戏剧报》,泛黄纸页间还夹着当年的糖纸。翻书时,顶楼幼儿园的童谣声隐约飘来,与楼下排演的《贵妃醉酒》形成奇妙的和鸣。这种不同时空声音的交叠,恰似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——古老与新生永远在对话。
离开时不妨带一把戏文胶带,结账处的小姑娘会细心告诉你,上面印的《夜奔》唱词选自她太爷爷的手抄本。这些流动在生活细节里的文化血脉,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更值得细细品味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