滦州古城
2025.11.24 15:26:35 1 0
滦州古城:被误读的“新城”,与它真实的烟火
朋友们总问我,滦州古城有什么可看的?不过是一座崭新的“假古董”。我从不争辩,只是笑笑。若你愿意在傍晚时分随我穿过那座高大的牌楼,我想带你看看,在这片复建的青砖灰瓦之下,滦河的水脉从未断流,生活也从未离场。
青龙河畔,流动的千年晨昏
游客们大多挤在主干道上,举着糖画,在镖局、县衙的布景前拍照。而我总爱领人往西走,去那条安静的青龙河边。河水是活的,映着两岸垂柳与仿古客栈的灯笼倒影。你若细心,会发现河岸石壁上镌刻着《古今注》中关于滦河的记载。这水,曾是曹操北伐乌桓的航道,见证过蒙恬筑城,也倒映过萧太后的车驾。
我一直觉得,青龙河才是古城的灵魂。白日里,它波光粼粼,有画舫悠悠荡过,船娘的歌声算不得专业,却带着本地人特有的质朴。入夜后,两岸红灯次第亮起,人影与灯影在水中碎成万千光点,那时你才会懂,为何古人总爱临水而居。这份静谧里的诗意,是任何喧嚣都掩盖不了的。
东门早市:舌尖上的滦州

很多人忽略了,了解一座城,最直接的方式是闯入它的清晨。清晨六点,当旅游团队还未抵达,古城的东门之外,一场属于本地人的盛宴早已开张。这可不是为游客准备的表演,而是滦州最真实的呼吸。
卖豆腐脑的老伯,三轮车上的木桶还冒着热气,他家的卤汁用了十几年的老方,醇厚鲜美。旁边的油条摊,面团在手中一拉一扭,下锅便滋滋作响,膨胀成金黄酥脆的模样。你会听见地道的滦州方言在讨价还价,闻到刚摘的蔬菜带着泥土的清香。花两块钱买一个热乎乎的烧饼夹肉,站在城墙根下吃完,这滋味,远比任何“特色宴”更接近滦州的灵魂。我一直觉得,这座古城的生命力,不在那些飞檐斗拱里,而在这些升腾的、滚烫的烟火气中。
皮影馆里的光影江湖
在主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,藏着一家皮影小馆。老板是老艺人,手指关节因常年操弄影人而显得粗大。他不常表演给喧闹的旅行团看,但若你静心坐下,表现出对这门手艺的真正好奇,他便会从木箱里请出他的“角儿们”。

“这个是黄巢,武将,你看他的盔甲纹路;这个是貂蝉,美人,线条多柔。”他点燃幕布后的灯,锣鼓弦乐一响,白布之上,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便活了过来。驴皮雕刻的人物,在光的穿透下,色彩斑斓,举手投足间皆是戏。很多人匆匆瞥一眼便走了,认为这只是个旅游纪念品店。但他们错过了滦州最珍贵的内核——那光影摇曳间,是冀东大地千百年来不变的悲欢离合与忠奸善恶。
月光下的紫金塔
当最后一波游客散去,古城才真正回归它的宁静。我常在这个时间,缓步登上古城最高处的紫金塔。拾级而上,每一层看到的风景都不同。直至塔顶,凭栏远眺,整座古城尽收眼底。青瓦连绵的屋顶像一片静止的灰色海洋,青龙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。
晚风拂面,远处现代城区的霓虹在天边勾勒出另一道轮廓。古今在此刻交汇,你会突然明白,这座“新城”存在的意义,或许并非为了复原一个百分百的古代标本,而是为忙碌的现代人,提供一个可以触摸历史纹理、安放乡愁的场所。它或许不“古”,但它让许多关于“古”的记忆与想象,有了落脚的地方。
所以,别再问滦州古城是真是假。真与假,本就不是评判它的唯一尺度。你若来,请放慢脚步,去河边发一会儿呆,去早市吃一碗豆浆,去听一段皮影戏的铿锵锣鼓。你会发现,在这片被精心重建的天地里,真实的生活,正以最从容的姿态,日复一日地上演着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