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皇岛野生动物园
2025.11.24 14:19:59 1 0
那片海与森林之间: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隐秘呼吸
我家阳台正对着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地。二十多年了,我仍会在天微亮时泡一壶茶,望着远处那片随季节变换颜色的森林。很多游客冲着北戴河的海而来,却不知就在海浪声不远处,藏着华北地区最特别的野生动物园——它不像城市动物园那样把动物当展品,而是让它们在近乎原始的环境中自在生活。
当你的车驶入森林,你成了被观察的对象
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动物园,是笼子外的人群盯着笼内的动物。但在秦皇岛野生动物园,这种关系被奇妙地颠倒了。
我记得第一次开车进入猛兽区时,三岁的女儿突然指着窗外说:“爸爸,那只大熊在看着我们呢。”她这句话点醒了我——在这个地方,我们的汽车成了移动的“笼子”,而动物们却在它们的领地上自由漫步。那种微妙的主客易位,让人不禁思考人类与野生动物应有的距离与尊重。
去年秋天,我带着一位北京来的摄影师朋友游览,当他的车被几只非洲狮围住时,他放下相机,轻声说:“这不应该是拍摄,而是感受。”那一刻,夕阳透过树林洒在狮子的鬃毛上,我们屏住呼吸,生怕打扰这份威严的宁静。
被忽略的细节:园中的四季表情
游客大多选择夏季来访,其实他们错过了这个园子最丰富的表情。

春天的湿地天鹅湖别有韵味。成群的候鸟北归,黑天鹅领着刚出生的幼雏在芦苇间穿梭。我常带着望远镜坐在观鸟屋,一看就是整个上午。这里的鸟类似乎感知得到人们的善意,会游到离岸边很近的地方。一位饲养员告诉我,每年春天,他们都会发现有几只北迁的候鸟选择留在这里——也许是那片精心维护的湿地环境让它们不忍离去。
冬季的动物园更是鲜有游客知晓的秘境。雪后初晴,动物足迹在雪地上画出自然的密码:梅花状的虎掌印、扇形的野猪蹄痕。寒冷让动物的毛色更加鲜亮,火红的狐狸在白雪映衬下,宛如从童话中走出的精灵。园方会组织“冬季探秘”活动,由最资深的饲养员带领少数游客深入园区,讲解动物如何过冬。这种体验,远比夏季摩肩接踵的游览来得深刻。
那些守护者与被守护者的故事
与游客区的喧闹形成对比的,是后勤区的安静忙碌。我因常年走访,与几位饲养员成了朋友。老张负责照顾一只年迈的东北虎“大威”,每天清晨都会为它检查身体,记录行为变化。有次我问他,日复一日做同样的事情不会厌倦吗?他笑了笑:“不是我在照顾它,是它在陪伴我。”
这种深厚的情感连接,也体现在动物身上。灵长类区的饲养员小刘曾告诉我,每只猩猩都有独特的个性——有的活泼好动,有的沉静内向。它们会记得善待自己的人,也会用它们的方式表达感情。小刘结婚那天,她照顾最久的一只猩猩似乎感知到什么,特意用稻草编了一个类似花环的形状。“那一刻,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。”

黄昏时分的思考:超越观赏的相遇
我总建议朋友在闭园前两小时入园。不仅因为此时游客稀少,更因为黄昏的光线赋予这片土地某种神圣感。
长颈鹿馆在这时分最美。夕阳为它们披上金色的外衣,它们伸长脖子取食树叶的姿态,优雅得不像凡间生物。有一次,我看到一个小男孩静静站在观景台,仰头看着长颈鹿,足足站了十分钟。他母亲想拉他离开,他摇头说:“妈妈,它在对我笑。”这种纯粹的相遇,远比匆匆忙忙地打卡拍照更有价值。
近年来,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,园方也在不断改进设施,尽可能还原动物原生栖息地。我注意到,曾经的水泥地逐渐被泥土和草地取代,单调的栖架被复杂的生态环境替代。这种转变看似微小,却标志着我们对野生动物态度的根本改变——从单纯的观赏到真正的尊重与共情。
夜幕降临,当最后一批游客离开,动物园恢复了它的宁静。森林深处的狼嚎隐约可闻,那是这片土地最原始的心跳。作为当地人,我深知这个动物园不只是一处旅游景点,更是连接都市人与自然世界的桥梁。
下次你来秦皇岛,除了奔向大海,不妨留半天给这片森林。记得放慢脚步,静心聆听——那里有动物们的低语,也有你自己内心的回响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