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西景忠山
2025.11.24 20:08:44 1 0
景忠山:一座让灵魂跟上脚步的山
朋友问我迁西有什么好玩的,我从不急着推荐景忠山。这座山啊,不适合匆匆忙忙的游客,它需要你慢下来,像老友重逢般细细品味。
我常觉得,现代人爬山太着急了,总想着征服。但景忠山不同,它教会你的第一课就是等待。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,石阶上露水未干,这时候上山最好。不是为了赶在旅游团前面,而是为了独享那份天地初开的宁静。山门处的古松见过太多行色匆匆的人,它总是静静立在那里,提醒你:慢一点,再慢一点。
石阶上的时光印记
踏上第一级台阶,你就走进了历史。这些被无数双脚磨得发亮的青石,每一块都在诉说故事。明朝的戍边将士从这里走过,清代的香客从这里走过,抗战时的游击队员也从这里走过。我特别喜欢在第三十七级台阶处停留——那里的石缝里长着一株不知名的野花,年年岁岁,自顾自地开着。
爬山的过程,其实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。你会注意到呼吸变得粗重,汗水浸湿衣背,但奇妙的是,心却越来越静。半山腰那个卖水的大姐,我认识她十年了。她从不吆喝,只是安静地绣着鞋垫,有需要的游客自然会停下。这种默契,是景忠山独有的温柔。
山顶的另一种抵达

太多人把登顶碧霞元君殿当作唯一目标。他们气喘吁吁地拍照打卡,然后匆匆下山,仿佛完成了一项任务。可惜了。
我更喜欢偏殿后面的那块大石头。坐在上面,可以看见整片山峦在阳光下变换着颜色。云从山谷里升起,像大地在呼吸。这个时候,你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在这里建庙——不是山需要庙,是人的心灵需要这样的高度来安放。
记得去年秋天,我遇见一位北京来的老先生。他每天就在山顶坐着,什么也不做。第三天,他告诉我:“我在北京挣了三十年,却把魂丢在了某个写字楼里。现在,我在这里把它找回来了。”这话听起来矫情,但在景忠山顶,你只会觉得真实。
被忽略的山之味

下山的路,我总要拐到山后的小村子。王婶家的栗子焖饭,是景忠山最地道的味道。她用的栗子是后山捡的,米是自家种的,柴灶大铁锅,焖出来的饭带着烟火气。坐在她家小院里吃饭,能听见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。
很多游客不知道,景忠山的傍晚比白天更美。夕阳给古庙镀上金边,飞鸟归林,钟声响起。这时你会理解什么叫“山中一日,世上千年”。
这些年,我看着景忠山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,但它的灵魂从未改变。它依然保持着那种朴素的庄严,依然在每个清晨用鸟鸣唤醒沉睡的山谷,依然在星空下守护着所有登临者的心事。
如果你来,请别带着征服的心。带一颗需要安顿的心就好。景忠山不会给你惊艳的风景,它给你的,是久违的自己。
记得有一次,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半山亭哭了很久。下山时,他对着山谷大喊:“我会好的!”山谷回应他:“会好的——会好的——”
这就是景忠山,它从不言语,却治愈了一切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