滦州老县衙
2025.11.24 04:49:18 1 0
滦州老县衙:被时光遗忘的北方官署
每次穿过熙攘的解放路,拐进那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,都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。巷子外的车水马龙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,只剩下眼前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老县衙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滦州人,我一直觉得这里才是了解这座古城真正的入口,比那些热门景点更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。
青砖灰瓦间的官署气韵
老县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,比许多游客想象的要早得多。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精致,也不似晋商大院的繁华,北方官署建筑自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气度。那对饱经风霜的石狮子,门楣上依稀可辨的“滦州署”匾额,还有脚下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阶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。
我最喜欢在细雨蒙蒙的午后来到这里。雨水顺着黛瓦滴落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,那时整个院落几乎空无一人,只有雨声和你的脚步声相伴。站在仪门前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——那些击鼓鸣冤的百姓、进进出出的衙役、升堂问案的县令,都曾从这道门走过。
很多人直奔大堂,却忽略了西侧的吏舍。那里有一棵老槐树,据说是清代某位知县亲手所植。夏天时,树荫能遮住半个院子,坐在下面的石凳上,微风拂面,恍惚间好像能看见那位知县大人忙里偷闲,在此品茶小憩的模样。
穿越百年的“县官一日”
如果你以为老县衙只是几座老房子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完整保留了一个县级官署的运作全貌。从大堂、二堂到内宅,从刑具、文书到生活器具,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得让人惊叹。

我常看见游客在大堂内模仿县官审案,拍照留念。这固然有趣,但真正的韵味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——二堂屏风上精美的木雕,内宅书房里那块已经磨出凹痕的砚台,后花园中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。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,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,更是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生活的地方。
记得小时候,我和玩伴们常来这里捉迷藏。那时还没有这么多游客,守门的老人会给我们讲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:清廉的知县如何秉公执法,贪官又如何在此被革职查办。如今老人已不在,但这些故事仿佛还萦绕在梁柱之间。
被忽略的“活态”之美
大多数游客匆匆而来,拍几张照片便离开,却错过了老县衙最珍贵的部分——它依然“活着”。这不是一个被圈起来仅供参观的标本,而是依然融入当地人生活的空间。
春天的早晨,你会看见附近的老人在这里打太极拳;夏日的傍晚,民间艺人在院中说唱乐亭大鼓;秋天的午后,学生在回廊下写生;就连冬天,雪花覆盖的屋檐下也总有摄影爱好者驻足。这种生生不息的气息,是任何仿古建筑都无法复制的。

我特别推荐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前来。那天,老县衙会依照古制举行一场小规模的辞灶仪式。虽然不是完整的古礼再现,但那熟悉的祭祀歌谣、特制的灶糖、还有空气中弥漫的香火气息,总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。这种传承,比任何表演都来得真实动人。
县衙墙外的市井烟火
从老县衙出来,别急着离开。右转走进那条窄窄的胡同,你会发现自己闯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——刚出炉的烧饼香气扑鼻,卖豆腐脑的小摊前排着队,下棋的老人在槐树下争得面红耳赤。这一墙之隔,两个世界,却同样真实。
我总爱在参观完老县衙后,到胡同口那家老店吃碗抻面。店主是个健谈的中年人,他能告诉你这条街三十年来的变迁。“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开店了,”他一边揉面一边说,“那时候县衙还是真的衙门呢。”透过热腾腾的蒸汽,看着窗外斑驳的墙壁和来往的行人,你会明白,历史从未远去,它就融在这些日常的烟火气里。
老县衙就像一本需要耐心阅读的书,匆匆翻过只能看到插图,静心品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。下次你来滦州,不妨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,或许我们会在某个院落不期而遇,我可以为你指指那些连导游都不知道的角落——比如那块刻着诗句的砖石,那扇能看到最美夕阳的花窗。
毕竟,真正的地方精神,往往就藏在这些被时光打磨的细节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