丛台公园
2025.11.22 20:55:03 6 0
说起邯郸,人们总爱提那句“千年赵都”的旧话,可我这个在城里生活了半辈子的人,总觉得丛台公园才是邯郸真正的呼吸。它不是那种需要你正襟危坐去瞻仰的古迹,倒更像一位住在城中心的老人家,晨昏四季,自有他的步调和脾气。
清晨的丛台,听得见历史的心跳
你若真想懂得丛台,一定得在清晨来。那时旅游团的大巴还没到,园子里多是遛早的街坊。雾气未散,沿着青石阶往上走,脚下的石头被露水润得泛着幽光,脚步不由得就轻了。登上丛台极目远眺,西边的太行山峦在晨霭中只是一抹淡淡的青影,而眼底下的城市正在缓缓苏醒。这时的丛台是安静的,安静得让你能听见两千多年前赵武灵王在此操练胡服骑射时,那隐约的马蹄声与号角。
我常想,赵武灵王当年站在这里,看到的该是何等开阔的疆场与雄心。如今我们凭栏望见的,是寻常人家的炊烟与楼宇,那份“胡服骑射”的锐意革新精神,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日常,沉淀在邯郸人的骨血里了。很多游客只顾着在“天下第一台”的石碑前拍照,却忽略了这份古今交融的微妙感触——历史不是死的,它就活在每一个敢于改变的清晨里。
七贤祠里,不只有七位贤士
从丛台下来往西走,拐个弯就是七贤祠。这地方容易被匆匆的游客错过,但它却是整个园子里最有风骨的地方。
祠堂不大,光线透过老式的木格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蔺相如、廉颇、赵奢、李牧……这些在史书上闪着金光的名字,此刻都安静地聚在这方寸天地间。我特别喜欢在午后坐在这里的门槛上,看阳光慢慢移动,心里会生出一种奇妙的安定感。你会发现,将相和的胸怀、沙场点兵的果决,原来都可以这样平和地共处一室。
很多人不知道,七贤祠后面的小院里,有棵据说是明代的槐树。夏天的时候,树荫能遮住大半个院子,坐在下面乘凉,听着知了声声,你会突然明白——所谓风骨,不一定总是慷慨激昂的,它也可以是这般沉默而坚韧地生长。
湖水与回廊,邯郸的寻常与非常

望诸榭临水而建,是许多老邯郸人的精神角落。人们爱在这里下棋、唱戏、拉家常,生活的烟火气与湖光水色浑然一体。我总觉得,乐毅当年若有知,看见他的祠宇成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,大概也会欣然——这比单纯的香火供奉,更有生命的温度。
湖东边的回廊曲曲折折,墙上那些碑刻,记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。仔细看,能发现不少有趣的细节。比如某个清代县令的题诗旁边,不知哪个调皮的孩子用石子画了只小猫,古今对话,童趣盎然。这种不经意间的小发现,往往比规划好的游览路线更让人心动。
四季丛台,四种心境
春天的丛台是属于玉兰和连翘的。特别是雨后,被雨水洗过的花瓣薄如蝉翼,在古台的映衬下格外精神。这时节,老人们会提着鸟笼来遛鸟,画眉的叫声清脆婉转,和着不知何处传来的胡琴声,那是丛台最有生机的时候。
夏天的午后,我偏爱在湖边的柳荫下找个长椅打盹。柳丝轻拂,水波不兴,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的“扑通”声。这种闲适,是空调房里永远体会不到的。

等到了秋天,丛台的银杏黄了,那才叫一个绚烂。金黄的叶子落在青瓦上,落在石阶上,走在上面沙沙作响。这时的丛台褪去了夏日的喧闹,显得格外深沉。
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,丛台便回到了它最初的模样。白雪覆盖了所有的现代痕迹,只剩下台体的轮廓在雪中静默。这时站在台上,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“念天地之悠悠”。
藏在角落里的生活滋味
公园南门外的早市,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丛台。逛完公园,顺着人流走出去,热腾腾的豆沫、刚出炉的烧饼夹肉、还有本地特有的驴肉卷饼,香气能飘出半条街。花两三块钱买个烧饼,边走边吃,那种踏实的美味,是任何高档餐厅都给不了的。
我总觉得,丛台公园最动人的,不是它作为“天下第一台”的盛名,而是这种历史与日常的水乳交融。它既是赵武灵王指点江山的阅兵台,也是老邯郸人下棋唱戏的公园;既是游客必到的景点,更是我们这些本地人生活的一部分。
下次你来,不妨找个清晨或黄昏,像本地人一样在湖边坐坐,在台上吹吹风。你会发现,丛台的美,不在那些标签里,而在这些寻常时刻的非凡感受中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