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西陵慕陵
2025.11.21 22:25:42 1 0
清西陵里最特别的存在:慕陵,一座没有石像生的帝王陵寝
金丝楠木的暗香还在殿内浮动,道光皇帝的秘密却早已随工匠的离世而长眠地下。
穿过燕山山脉的怀抱,当同行游客纷纷涌向清西陵那些气势恢宏的陵寝时,我总爱独自绕到西北角的龙泉峪。这里安静得能听见松针落地的声音,而慕陵——这座道光皇帝的安息之地,就静静伫立在山峦环抱之中。作为在易县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本地人,我一直觉得慕陵是清西陵中最被低估的珍宝。它没有雍正泰陵的雄伟规模,也没有光绪崇陵的热闹人气,却有着其他清陵无法比拟的独特气质。
一座“低调”的帝王陵寝
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慕陵,都会惊讶于它的“朴素”。与清西陵其他帝王陵寝相比,慕陵确实显得内敛许多——它没有华表,没有石像生,没有明楼,甚至连标志性的圣德神功碑亭也付诸阙如。
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种缺憾,但我却从中看到了道光皇帝的执拗个性。据老辈人讲述,道光原本在东陵宝华峪修建了陵寝,但因地宫渗水,一怒之下全部拆除,西迁到龙泉峪重建。经历这样的波折后,他对陵寝建造有了近乎偏执的要求。
我一直觉得,慕陵的“简”不是真正的简单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精致。道光皇帝在建设诏书中明确表示,这是因为“各祖陵均立圣德神功碑,清语、蒙古、汉三体,朕不敢上尊诸祖”,看似谦卑,实则暗含着他的处世哲学——内敛中见风骨,简约中藏深意。
金丝楠木的无声宣言
踏进隆恩殿那一刻,你就会明白慕陵的真正价值在哪里。那股独特的香气——金丝楠木散发出的淡淡幽香,会在你推开门扉的瞬间扑面而来。这可不是普通木材,而是当时价比黄金的金丝楠木。
整个隆恩殿内外都不施彩绘,完全依靠金丝楠木的本色呈现典雅气质。我常看见游客初入殿内时略显失望——没有金碧辉煌,没有雕梁画栋,但当他们静下心来细细观察,无不为之震撼。

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殿内无处不在的木雕。每一根梁枋、天花、雀替上都刻满了栩栩如生的龙纹。数以千计的木龙在头顶盘旋、游动,仿佛随时会破空而出。我观察过很多次,这些龙的姿态无一雷同——有的腾云驾雾,有的回首顾盼,有的二龙戏珠,技艺之精湛,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百六十多年前工匠之手。
一位老守陵人的后代曾告诉我,道光对之前陵寝的渗水心有余悸,特意命工匠雕刻这么多龙,就是取“龙归大海”之意,希望这些龙能镇守陵寝,永保干燥。传说终归是传说,但慕陵至今保存完好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隐藏在细节里的帝王心思
许多人匆匆走过慕陵,看了三大殿就觉得完成了游览,这实在是暴殄天物。慕陵的真正魅力,往往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。
我特别喜欢带朋友去看慕陵的琉璃花门。与其他陵寝的汉白玉门不同,慕陵采用的是色彩鲜艳的琉璃饰件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门两侧的琉璃照壁上,雕刻着细腻的荷花图案,寓意出淤泥而不染——这或许也是道光皇帝对自己的期许。
慕陵的围墙也与众不同,不是常见的红色,而是淡淡的粉色,当地人称之为“荔枝面”。这种墙面由糯米浆、白灰和黄土混合而成,不仅颜色雅致,还异常坚固。百余年风雨侵蚀,依然完好如初。

如果你细心观察,还会发现慕陵的排水系统设计得尤为精妙。每当下大雨,我总爱去看雨水如何顺着隐蔽的沟渠迅速排走,从不积水。这大概也是道光吸取之前陵寝渗水教训的明证吧。
秋日里的别样慕陵
若要问什么时节游览慕陵最美,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秋天。当秋风吹过,慕陵周围近万株古松泛起阵阵松涛,金黄的松针飘洒在粉色围墙上,那种美,是语言难以形容的。
我习惯在傍晚时分去慕陵散步。这时游客已经散去,夕阳为金丝楠木殿披上一层温暖的光晕。站在月台上,看着远山如黛,近松成海,偶尔有飞鸟归巢的鸣叫,那一刻才能真正理解道光选择这里的用意——他不是在修建一座坟墓,而是在营造一片灵魂的栖息地。
很多游客为了赶行程,只在慕陵停留半小时就匆匆离开,这让我总是感到惋惜。慕陵是需要静下心来感受的地方,它的美不在表面,而在骨子里。就像我们当地人常说的:“泰陵是给世人看的,慕陵是给自己住的。”
下次你来清西陵,不妨在慕陵多待一会儿。等喧嚣散去,静坐在配殿前的石阶上,闭上眼睛,感受金丝楠木的暗香浮动,聆听松涛阵阵,或许你也能听见历史的低语,感受到那位节俭又固执的皇帝,为何最终选择长眠于此。
毕竟,真正的好地方,从不需要大声喧哗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