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定城墙
2025.11.20 20:41:10 4 0
城墙根下的烟火气
我常觉得,正定城墙最动人的地方,不是站在城楼俯瞰全城的那个瞬间,而是沿着马道缓缓上行时,脚下每一块青砖传递而来的温度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定人,这座城墙对我而言从来不是景点,而是邻居家会呼吸的老墙——春天墙缝里钻出倔强的野草,夏夜墙根下坐着摇扇乘凉的老街坊,秋日墙头洒满金黄的银杏叶,冬季第一场雪轻轻覆盖垛口,像给沧桑的武士披了件素袍。
很多人直奔南门城楼拍张标准游客照就走了,实在可惜。他们错过了城墙最生动的部分——那些藏在城墙褶皱里的日常。清晨六点,遛鸟的大爷会把鸟笼挂在城墙根的槐树下,自己则拉开架式打太极;傍晚时分,卖烤红薯的三轮车轱辘压过城墙投下的影子,甜香混着旧砖的土腥味飘散开来。这些瞬间,才是城墙真正的呼吸。
月光照过隆兴寺的飞檐
记得有个深秋的黄昏,我陪摄影的朋友在城墙上等夜景。华灯初上时,他突然放下相机感叹:“你看,城墙亮灯的顺序——先是隆兴寺的轮廓,接着是临济寺的琉璃顶,最后才是商业街的霓虹。”这个细节让我怔住了。原来光也会说话,它在告诉我们什么该被最先记住。
站在城墙上往西看,能看到开元寺的钟楼和须弥塔静静立在暮色里。很多游客会奇怪,为什么正定的古塔寺庙看似随意地散落在城里?其实站在城墙这个制高点就会发现,它们始终保持着某种默契的呼应。古人建城时的风水考量,战乱年代的瞭望功能,和平时期的景观营造,都在这个视角下变得清晰。
砖缝里藏着半部正定史

用手抚摸城墙砖石,能触到不同年代的印记。有些青砖边缘圆润,是明代工匠的手艺;有些砖块带着规则的凹痕,那是当年守城火炮留下的弹孔;最让我动容的是几处颜色明显不同的新砖——那是前些年市民们自发参与修缮时添上的。老城墙修复那年,我邻居七十多岁的李奶奶还特意去工地,把她家老屋拆下来的明代城砖捐了出来。她说:“这砖在我家院墙里睡了三百多年,该回家了。”
城墙东北角有棵歪脖子槐树,我管它叫“守城槐”。小时候总听老人说,这树是清朝守城士兵随手插的柳枝长成的。真伪已不可考,但站在树下确实能感受到某种奇妙的连接——仿佛透过斑驳树影,能听见马蹄踏过瓮城的回响。
在城墙上遇见另一种生活
如果你来正定,我建议你换个方式逛城墙。别从南门开始,反而从游客较少的北门上去。清晨七点,你会遇见晨练的当地人沿着城墙慢跑,他们的脚步声惊起墙头栖息的麻雀;下午四点,带着孩子来放风筝的夫妇,风筝线在古城上空划出柔和的弧线;最不能错过的是日落时分——当夕阳把整个城墙染成蜜色,你会明白为什么正定人总说“我们的城墙会发光”。

城墙下的环城公园也值得细细地走。春天连翘开成金色瀑布,夏天荷花池里蛙声一片,秋天银杏大道洒满阳光的碎片,冬天雪后那些练字的老人会用特制的大毛笔,在雪地上写下诗词。这些看似与城墙无关的日常,其实都是城墙生命力的延伸。
古城夜未眠
很多游客看完日落就匆匆离去,他们不知道城墙的夜景才是正定最珍贵的礼物。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际,灯光次第亮起,整座城墙会变成悬浮在夜色中的金色丝带。这时最适合在城墙下的老街走走,买一个刚出炉的烧饼,站在澄灵寺门口听晚课钟声。钟声撞上城墙再弹回来,带着砖石特有的共鸣。
我总对外地朋友说,正定城墙最神奇的地方在于——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现实的参与者。孩子们在城墙根下学骑车,恋人们在城墙角落私语,老人们在城墙边下棋唱戏。它从不高高在上,而是以最朴素的姿态融入每个人的生活。或许这就是古城墙千年不倒的秘密——它不是冰冷的文物,而是活在呼吸里的记忆。
来过正定的人都说,这座城墙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我想,大概是因为它经历过烽火连天,见证过商贾云集,如今依然温柔地守护着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。在城墙上看一次日落月升,你就会懂得——有些美,需要时间才能读懂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