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洋淀文化苑
2025.11.20 00:24:58 2 0
《白洋淀深处,藏着比荷花更动人的心跳》
很多人举着相机在荷花栈道上挤作一团时,我总爱悄悄绕到雁翎队纪念馆后头。那儿有棵老柳树,树干斜斜地伸向水面,树影婆娑间能望见渔船从历史的迷雾中缓缓驶来。作为在淀边长大的孩子,我始终觉得,白洋淀的魂不在那些喧闹的观景台,而在这些被时光浸泡的角落里。
水上的皱纹,是岁月的诗行
游客们总追着荷花季来,这当然美。但你可曾见过清晨五点的芦苇荡?晨光像金线般穿过苇丛,把露珠串成项链。撑船的老赵会说:“这时候的淀子才醒,带着睡眼惺忪的温柔。”他的木桨划破平静的水面,波纹荡开去,惊起几只水鸟。这种时刻,你会明白为什么祖辈们把船称为“水上的马蹄”。
那片千亩荷花塘确实壮观,但若你愿意多走二百米,转到文化苑西侧的野生菱角区,会发现另一种生机。穿着胶皮裤的采菱人弯腰在水里摸索,孩子们在岸上数着刚捞上来的菱角——这种活生生的日常,比任何摆拍的风景照都更接近白洋淀的真相。
雁翎队的枪声,化作了叮咚船桨

纪念馆里陈列着那些传奇的雁翎队往事。但真正让我动容的,是去年遇见一位九旬老人,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:“那是我叔公,他当年藏枪的地方,现在长满了睡莲。”历史在这里从不曾远去,它就活在每家每户的晚饭闲谈里,活在老渔民摇船的节奏中。
很多游客匆匆走过那些复原的抗战场景,却忽略了展厅角落里的旧船橹。那上面深深的握痕,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诉说当年的惊心动魄。我常想,正是这些沉默的物件,让英雄的故事在白洋淀的水波里继续流淌。
戏台下的茶摊,比剧本更真实
文化苑里的嘎子村保留着传统民居样貌,但最鲜活的不是那些建筑,而是午后槐树下的评书表演。说书人老李不按剧本,信手拈来就是一段淀上传说。他边讲边抿着粗瓷碗里的大叶茶,听众席地而坐,偶尔有鸭子从旁边水塘游过,嘎嘎地附和两声。

隔壁的芦苇画作坊,王师傅教孩子们编小船。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个了,但每当有游客认真地问起编织技法,他的眼睛就会发亮。这些即将消失的手艺,在白洋淀的夕阳里发出温柔的光。
黄昏时,听见淀水的呼吸
建议你在日落前租条小木船,让船工带着往苇荡深处去。当最后一缕阳光把芦花染成金棕色,水鸟归巢的鸣叫此起彼伏,你会理解为什么我们称白洋淀为“华北的呼吸”。这不是一个用来“打卡”的景点,而是一片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生命场。
旅游贴士:若想避开人流,不妨在文化苑开门前抵达,清晨的静谧最珍贵;尝尝村民自家晒的鱼干,比景区餐厅的套餐更有滋味;如果遇到下雨,别急着离开——雨打荷叶的声音,是白洋淀最古老的音乐。
在这里,美不仅存在于明信片般的风景里,更流淌在每一个与水相依的故事中。当你在荷花丛中按下快门时,别忘了听听风穿过芦苇的声音——那是白洋淀永远年轻的心跳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