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阳雕刻文化园
2025.11.19 05:08:22 13 0
曲阳雕刻文化园:石头上开出的花
朋友,如果你来曲阳只去石刻博物馆,那我可得拽着你的袖子说句悄悄话:你错过了最鲜活的风景。作为一个在曲阳老街上晃悠了三十多年的本地人,我一直觉得,真正的曲阳魂不在那些隔着玻璃的展品里,而在城西那片占地五百亩的雕刻文化园中。
这里没有博物馆的肃穆,却有着匠人敲打石头的韵律,没有解说词的刻板,却有着石屑飞扬间的创作故事。
石头会呼吸
很多人以为雕刻是静态的艺术,可你清晨走进文化园就明白了——这里的石头是活的。天刚蒙蒙亮,园区里已经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,那不是噪音,而是这座园子的心跳。
我特别喜欢站在东南角那片老作坊区,看七十多岁的李师傅打磨石狮。他的手布满老茧,可握起刻刀时那种轻柔,像是在抚摸情人的脸庞。“石头里头住着魂呢,”他常眯着眼说,“咱们不是雕刻,是把它们请出来。”他的徒弟,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正对着一块汉白玉雕刻荷叶上的蜻蜓,那薄如蝉翼的翅膀,在他手下渐渐变得透明。
这些匠人不是表演,他们是真在这里讨生活,也守护着传承了二千多年的曲阳石刻血脉。你会注意到,老师傅打大形时挥锤如雨,年轻匠人精雕时呼吸都变得轻柔——不同阶段的创作,连呼吸节奏都是不一样的。
在传统与创新之间
园区北侧,有几间看起来不太协调的现代工作室。玻璃幕墙里头,三十岁出头的赵雪正在用3D扫描仪分析一块曲阳麻石的纹理。她的工作室里,传统佛像和抽象雕塑并肩而立。
“很多人觉得传统和创新是死对头,”赵雪边说边调整扫描参数,“可我总觉得,它们更像祖孙关系。”她给我看最新作品——一尊结合了曲阳传统镂空技法和现代构成主义的石雕,既能看到汉唐风骨,又能感受到当代气息。
这种对话无处不在。园中那条主步道两侧,一边是仿古石狮、佛像、园林雕塑,保持着最正统的曲阳技法;另一边则是用同种石材创作的现代装置艺术,有些甚至挑战着石材的物理极限。我最爱黄昏时在这里散步,看夕阳同时洒在传统与现代作品上,它们投下的影子在地面交融,仿佛时间在这里达成了和解。

被忽略的角落之美
游客们总沿着主路匆匆走过,拍几张标志性雕塑就离开。可我一直觉得,这座园子最动人的细节,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。
比如西南角那片小竹林里,散落着许多学徒的习作。有雕坏了的莲花底座,比例稍显失调的罗汉头像,还有一只嘴巴有点歪的石狮。这些“失败品”反而最让我感动——每个大师都是从这些歪歪扭扭的练习中走过来的。
园子最深处有间工具陈列室,玻璃柜里陈列着从西汉到现代的各种雕刻工具。那些磨损的握柄、变形的凿头,默默讲述着无数双匠人的手,一代代传递着对完美的追求。我常想,比起那些完美的成品,这些带着使用痕迹的工具,或许更能触动人心。
四季晨昏各不同
你若问我什么时候来最合适,我会说:都合适。这座园子有着四张不同的脸。

春天,海棠花开,花瓣飘落在未完成的石雕上,坚硬的石头瞬间温柔起来。夏天最好起早,晨光斜射,那些石狮、佛像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分明,仿佛刚刚苏醒。秋雨绵绵时,青石板路湿漉漉的,石材遇水后颜色变深,纹理更加清晰,是拍照的绝佳时机。冬天若赶上小雪,雪花落在石雕上,那种黑白对比,会让你明白什么叫“永恒”。
我最喜欢的是雨天。雨水顺着石雕的纹路流淌,像是给这些石头第二次生命。站在廊下看雨打石莲,每一滴雨水都在石头上留下短暂的水痕,然后消失——这何尝不是一种瞬间与永恒的对话?
触摸石头的温度
别只是看,试着伸手触摸。园中专门设置了触摸区,让你感受不同石材的质地——曲阳汉白玉的温润、青石的粗粝、花岗岩的坚硬。
触觉会告诉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:同样是佛像,唐代的丰腴和宋代的清瘦,不仅体现在形态上,连打磨的细腻程度都不同。我见过一个孩子闭着眼睛抚摸石马,然后认真地说:“它在呼吸。”孩子的直觉往往最接近艺术的本真。
如果你时间充裕,一定要报名参加三小时的石刻体验。不需要任何基础,在师傅指导下,亲手在石头上刻下一道痕迹。当你感受到刻刀与石头碰撞的震动从指尖传遍全身,那一刻,你才真正理解了曲阳石刻不只是门技艺,更是一种人与材料的对话。
下次你来曲阳,别急着赶景点。在雕刻文化园里找个石凳坐下,听听风声穿过石雕孔洞的声音,看看匠人专注的神情,摸摸那些带着体温的石头。我相信,你会带着不一样的感受离开——这些石头上的花,不仅开在曲阳,也会开进你的心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