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洞珠泉
2025.11.19 02:33:31 1 0
说起我们这儿的龙洞珠泉,外人都道是“山腰溶洞配清泉”的老套路,可我心里总觉得,他们看的不过是皮毛。
这泉藏在城西三十里凤凰山腹地,你得穿过一片老樟树林,踏过青苔石板路,走到山势将尽未尽处,才能见到那个被藤蔓半掩的洞口。洞口终年往外吐着凉丝丝的水汽,夏天走进去像进了天然空调房,冬天却暖得教人想卸下棉衣——这冷暖自知的反差,便是它给你的第一个拥抱。
泉水会唱歌
多数游客挤在洞口拍几张照片就走了,顶多摸一把水,喊几声“真凉”。他们不知道,这泉是有声音的。你得在午后游人散尽时,独自坐在洞里那块被磨得光滑的玄武岩上,静静听。泉水从洞顶岩缝渗出来,不是哗啦啦地流,而是一滴一滴,稳稳地落在下方潭心中。那“叮——咚——”声,每一响都带着金属般的清亮,在穹顶回荡、交织。
老辈人说,这是“龙宫奏乐”。我更觉得像自然的心跳,不急不躁,亿万年来就这个节奏。有一回我带了个搞音乐的朋友来,他听了半晌,喃喃道:“这是标准的A大调音高,纯度堪比音叉。”你看,连科学家都在印证它的神奇。
珍珠只在黎明时

“珠泉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大多数人无缘得见。他们若是晴天清晨五六点过来,会看到奇迹——初升的阳光恰好穿过洞顶一处小穴,直射入潭心。深潭底部无数气泡向上涌,每个气泡破开水面刹那,都被阳光点化成一颗颗滚动的“珍珠”,在水面弹跳闪烁,旋即消失。整个潭子仿佛一锅被煮开的碎钻,哗啦啦地沸腾着光。
这景象顶多持续二十分钟。我曾连续半个月起早进山,就为看这转瞬即逝的华丽。后来才懂,这泉不是表演给谁看的,它美给自己,恰好被有心人看见罢了。
被忽略的守护者
洞壁深处,有片北宋年间的摩崖石刻,字迹已被水汽浸润得模糊。游客大多扫一眼就走,我却常在那儿驻足。上面刻着:“水性至柔,穿石裂山;德性至坚,万古不变。”旁边还有历代地方官祈雨、文人墨客感怀的题咏。

这些文字,才是龙洞珠泉真正的知音。它们记录着一千年来,人们如何与这眼泉相依为命。它不仅是风景,更是活着的历史。我总用手轻轻抚过那些凹陷的字痕,触到的是时间的肌理。
做个真正的“玩家”
如果你打算来,请别跟着旅行团的小旗子匆匆来去。建议你在雨天上山,那时整座山都泡在水雾里,泉声更显清越。带个本地烧制的粗陶杯,直接舀泉水喝——那味道,绝非瓶装水能比,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,是这片石灰岩地层独有的馈赠。
坐在洞里,你会慢慢感觉时间慢下来。现代人总在追逐“意义”,而龙洞珠泉教你的第一课,可能就是“无意义”的美好。它不言不语,却让每个安静面对它的人,都能照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波动。
这眼泉从来不是什么网红打卡点,它是大地的呼吸,是时间的低语。它一直在那里,用最古老的方式,等待着那些愿意停下脚步、侧耳倾听的人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