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光铁佛寺
2025.11.18 11:40:03 17 0
藏在县城深处的千年铁佛,与一场不期而遇的内心宁静
我总爱在傍晚时分,沿着东光县城里那条老旧的巷子往铁佛寺走。这个时间,游客差不多散尽了,夕阳的余晖刚好洒在寺院的灰瓦上,巷口飘来邻居家炒菜的香气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光人,这座寺庙于我而言,不是地图上的一个景点,更像是一位看着我们长大的沉默长者。
很多人直奔寺里那尊号称“中国最大坐式铁佛”而去,这当然没错。但我想告诉你,铁佛寺最动人的部分,恰恰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——是掌心摩挲门环时感受到的温润,是站在古槐树下突然听见的风铃声,是穿过昏暗廊道突然见到铁佛时,那份直抵心灵的震撼。
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
铁佛寺的山门从不张扬。没有鎏金彩绘,没有巍峨石狮,只有两扇因岁月浸润而发暗的木门。我特别喜欢推门时那声低沉的“吱呀”——像极了寺庙在和你打招呼。
跨过门槛的瞬间,世界突然安静下来。外面街道的车流声神奇地消失了,仿佛有道无形的结界。迎面是那棵据说栽种于唐代的古槐,枝叶在空中撑开巨大的伞。夏天它会投下满院清凉,秋天则撒下一地细碎的黄叶。记得有个从北京来的朋友,站在树下突然红了眼眶。她说没想到,在华北一个小县城里,找到了比京都寺庙更让她心安的静谧。
铁佛的凝视,与那些被定格的时光
大雄宝殿比想象中要暗。刚踏进去,眼睛需要几秒适应。然后,它就在昏暗的光线里缓缓浮现——那尊高达八米的铁佛。
你很难用语言描述第一眼看到它的感受。它不是金光闪耀的,而是泛着幽深的光泽,那是九百多年时光包浆形成的色彩。佛像微微俯首,目光低垂,无论你站在殿内哪个角落,都觉得它在注视着你。没有威严的压迫感,只有一种深切的悲悯。

我常看见有人原本举着手机准备拍照,放下手臂后却久久伫立。有个小伙子在佛前坐了整整一下午,临走时对我说:“看着它,好像很多纠结的事,突然就放下了。”这尊铸造于北宋年间的铁佛,经历过十六次地震而不倒,它见证的悲欢离合,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。
被忽略的角落,藏着真正的禅意
大多数游客拜完铁佛便匆匆离去,这实在太可惜了。他们错过了后院的碑廊,那里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;错过了僧房窗外那株瘦竹,阳光透过时在青砖上画出的斑驳影子。
我最爱的是东侧那排偏殿的屋檐。下雨时,雨水顺着青瓦滴落,在石板上敲打出清脆的节奏。找个廊下石凳坐着,什么都不想,就听雨看雨,能这样虚度一个下午,才是都市人最奢侈的享受。
上次遇见一位来自杭州的摄影师,他告诉我,在铁佛寺拍到了职业生涯最满意的照片——不是铁佛本身,而是一位本地老人清扫落叶的背影,与古寺、晨光构成的画面。“这里的美不做作,是活着的。”他说得真好,铁佛寺不是被供起来的标本,它依然呼吸着,与这座小城的人们共同生活。

如果你来,请这样感受铁佛寺
别把铁佛寺当成一个需要“打卡”的景点。它更像一本需要静心阅读的古书。
试着清晨来,能听到僧人的早课诵经声,那声音穿过薄雾,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。或者黄昏来,看最后一道光为铁佛镀上金边。不妨在院子里那棵古槐下坐坐,触摸一下被无数代人摸得光滑的石栏。若赶上初一十五,还能遇见很多本地老人来上香,他们脸上虔诚的皱纹,本身就是故事。
寺外那条老街也值得走走。买一个刚出炉的烧饼,喝碗用本地枣泡的茶,和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聊几句。他们会用带着浓浓乡音的话告诉你:“这寺啊,灵得很。”然后和你讲起他们小时候就在这院子里玩耍的往事。
铁佛寺的珍贵,不在于它有多少年历史,或是拥有“天下第一铁佛”的名号。而在于它让每个走近的人,都能在喧嚣生活中找到一个停顿的角落。你带着各种烦恼而来,却在古寺的静谧与佛慈悲的凝视中,突然与自己和解。
那座铁佛就这样静坐了千年。它什么都不说,却让你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这,或许就是东光这座小城,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