砂锅顶
2025.11.18 04:40:28 20 0
砂锅顶:被名字耽误的秘境
朋友听说我要去砂锅顶,笑得直拍大腿:“这什么土气名字?煮汤的那个砂锅?”我没辩解。有些地方的名字就像老农穿旧衣,外表朴素,内里却藏着惊心动魄的美。砂锅顶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我一直觉得,这座山被名字耽误了。它本该游人如织,却因这个憨厚的称呼,在旅游攻略里常年隐身。也好,留住了它最初的宁静。
山路是山的序章
清晨五点,我把车停在碎石铺的临时停车场。管理员老张正蹲在路边抽旱烟,烟圈缓缓融入晨雾里。“来看日出?”他眯眼问我,得到肯定答复后挥挥手,“赶紧的,今天云薄,正好。”
上山的石阶被露水打得深一块浅一块。两旁马尾松的气息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,这种味道你在城市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。走了约莫二十分钟,喘气声开始粗重,但身体里那个被办公室禁锢的灵魂,正一点点获得释放。
很多人忽略了爬山的过程。他们总想着快点登顶,拍张照片证明来过。可砂锅顶的妙处,一半都在路上——比如那个转弯处突然出现的野梨树,枝桠歪斜得很有性格;比如石缝里倔强生长的紫色小花,我叫不出名字,却每次都要蹲下来看几分钟。
山顶藏着两面镜子
接近山顶时,空气突然湿润起来,隐约听到水声。再往上几步,整个人都愣住了——两个天然水池嵌在山巅岩石间,像被谁不小心遗忘的翡翠。
东边的水池清澈见底,能看见水底卵石上的纹路。西边的却泛着淡淡的乳白色,当地人说是因为水底某种矿物质。一清一浊,相依相存,这对比让我想起太极图里的阴阳鱼。
我特别喜欢坐在池边发呆。有次带了个浮漂来测深度,放了三十米的线还没触底。老张后来告诉我,这两个池子旱季不枯,雨季不溢,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守着山顶。“像山的眼睛。”他说。我觉得更像灵魂,让整座山都活了起来。

这里的日出不一样
六点二十分,东方开始泛白。云海在脚下翻涌,远处的山峦只露出尖顶,像大海里的岛屿。
突然,第一缕光刺破云层。那不是常见的金黄色,而是某种介于橘红和玫红之间的色彩,把整个天空染成了水彩画。光线洒在水池上,两个池子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光泽——一个金光闪闪,一个柔和的乳白。
这一刻明白了为什么叫“砂锅顶”。不是因为形状,而是清晨的阳光照在雾气上,整座山都像刚端下灶的砂锅,冒着腾腾热气。这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诗意,朴实却精准。
下山时的意外收获
看完日出,大多数游客都原路返回了。我偏爱西边那条小路,虽然陡峭,却藏着砂锅顶最温柔的秘密。

穿过一片竹林,阳光被筛成细碎的金斑洒在地上。再往前走,能看见几棵老茶树。清明前后,常有老奶奶在这里采茶。你若帮忙摘几片,她会用浓重的方言说“好心有好报”。
半山腰的观景台太小,只容得下三两人。但站在这里回望,那两个山顶水池正好倒映着天空,像两面镜子挂在群峰之间。这个角度,旅游手册上从没提过。
想和砂锅顶好好相处,你得知道这些
别穿崭新的运动鞋来,这里的石阶喜欢在鞋底留下印记。带件外套,山顶的风总比想象中凌厉。最重要的是,把手机调成静音——砂锅顶不适合刷朋友圈,它只适合安静地相处。
如果你时间充裕,建议在工作日来。周末偶尔会有三五成群的游客,工作日几乎就是你一个人的天地。下雨天其实更美,云雾缭绕,那两个水池在雨滴中泛起无数涟漪,像山在呼吸。
我见过太多人来了又走,匆匆拍几张照片。他们不知道,砂锅顶需要慢品,像喝功夫茶,急不得。这座山啊,它不讨好任何人,就那样自在坦荡地立着,等懂得的人来。
下次你来,若看见个戴草帽的中年人坐在池边发呆,那可能就是我。不必打招呼,找个不远不近的地方坐下,一起听听风声就好。有些美,本来就不需要太多言语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