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晓岚文化园
2025.11.18 01:34:14 20 0
说起咱沧县的纪晓岚文化园,我总忍不住先提园子门口那棵老槐树。这树啊,比我们村里最老的老人年纪还大,春天开白花,秋天落黄叶,就这么静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。游客大多直奔纪晓岚雕像去,却少有人在这树下站一会儿——其实从这儿望进去,青砖灰瓦的园子衬着虬枝盘曲的老树,才最有味道。
藏在牌坊后的烟火气
跨过“纪晓岚文化园”的牌坊,很多人会忽略右手边那排石刻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片段。他们忙着在正殿前拍照,殊不知这些散落在墙根、廊下的文字,才是纪晓岚最接地气的地方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则关于乡民夜遇狐仙的故事,石刻就嵌在竹林边上,阳光透过竹叶洒在字上,斑驳跳动,仿佛那些精怪随时会从文字里走出来。
你若有心,蹲下来慢慢读,会发现这位大学士不仅写鬼狐奇谈,更写尽了沧州老百姓的喜怒哀乐。他笔下那个在酒铺里与人论诗的樵夫,说不定就曾在这片土地上走过。我一直觉得,比起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的身份,这个愿意记录市井传闻的纪晓岚,反而更可爱。
砚池边,听见历史的轻笑
园子中央的砚池总是很安静。游客大多探个头看看池水,拍张照便离开了。可我特别喜欢在午后坐在这里——不是看水,是看水里的云影天光。纪晓岚当年用的砚台若真有这般大,那他写《四库全书》提要时,该是怎样浩瀚的思绪。
池边有处不起眼的注解,说纪晓岚晚年最爱在此处喂鱼。想想这位历经乾隆、嘉庆两朝的老人,经历宦海沉浮后回到故乡,看着池中游鱼,会不会想起自己那些机智应对皇帝的传说?民间把他塑造成铁齿铜牙的才子,可坐在这里,你更能感受到一个文人的孤独与释然。

很多人不知道,砚池西侧有条小径通向后院,那里的紫藤架下挂着许多木牌,上面刻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的句子。春天紫花开时,坐在架下读这些故事,偶尔有花瓣落在牌子上——这般意境,比挤在正殿里看生平介绍有意思多了。
在草堂深处,遇见真实的纪晓岚
文化园最深处复原了阅微草堂的书房。大多数游客匆匆看一眼书桌和文房四宝就离开,却忽略了东墙上那幅不太起眼的对联:“事能知足心常惬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这是纪晓岚七十三岁时写的。
站在这里,我常常想,那个在民间传说里能言善辩、幽默机智的纪晓岚,其实晚年更像个通透的邻家老翁。他收集整理这些笔记小说,或许正是看透了官场浮沉,转而从民间智慧中寻找更永恒的东西。

书房窗外种着几丛竹子,下雨时雨打竹叶的声音特别好听。这个角度望出去,看不到任何现代建筑,仿佛时光真的倒流回了二百多年前。这种沉浸感,比任何多媒体展示都来得真实。
我的私房路线
如果你来,我建议避开周末的喧闹,选个平常日的午后。从老槐树下开始,慢慢走过石刻长廊,在砚池边发会儿呆,最后在阅微草堂里坐一坐。等到夕阳西下,游客散尽,整个园子会露出它最本真的模样。
园子东南角有个小茶室,卖的枣茶是用本地金丝小枣泡的。坐在那里,喝着温热的枣茶,翻几页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你会突然明白——这个文化园最珍贵的,不是它复原了什么建筑,而是它保留了一种态度: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我们依然可以慢下来,听一个两百年前的沧州人,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活、关于人性的故事。
这些年我看着纪晓岚文化园从无人问津到渐渐有了名气,但总觉得,大多数人还是走得太快了。其实啊,这个园子不需要你带着“学习”的目的来,它更适合随便走走,随意坐坐。也许在某个转角,你就会遇见那个不一样的纪晓岚——不是电视剧里的形象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懂生活、爱讲故事的沧州老乡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