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庄地道战遗址
2025.11.25 07:50:36 3 0
说起冉庄,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冒出“地道战”三个字。这没错,但若你以为这里只是个历史课本里的符号,是个仅供缅怀的红色景点,那可真错过了它最动人的部分。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,看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了又走,发现大多数人只是循着指示牌,钻一钻地道,在古槐树下拍张照,便算完成了任务。他们匆匆而来,匆匆而去,却很少真正停下来,用皮肤去感受这里的风,用耳朵去倾听这里的寂静。
地底下的,不只是战场
你必须得弯下腰,钻进那窄小的地道入口,瞬间被一股凉丝丝的泥土气息包裹,才能真正开始理解冉庄。眼睛需要一点时间才能适应昏暗的光线,手指触摸到的是当年挖掘者一镐一镐刨出的斑驳壁痕。很多人只是觉得新奇,像在逛一个别致的迷宫,但我总觉得,行走其间,你仿佛能听到某种回声——不是枪炮声,而是那种压低了的呼吸声,是母亲催促孩子快走的耳语,是战士们在地道里传递消息时衣角的摩擦声。
这些地道,它不仅仅是军事工程的奇迹,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与意志的具象化。它不是为观光而建的,它是为活着而挖的。当你穿行其中,看到那些巧妙的射击孔、通风口、陷阱,你会明白,这里的每一寸土,都曾承载着最朴素的愿望:活下去,守护家园。
那棵老槐树,和树下的烟火气
从地道里出来,重见天日,第一眼望见的总是那棵屹立在村口的老槐树。它实在是太老了,枝干虬龙般盘踞着,沉默得像个看尽沧桑的老人。树上挂着一口铁钟,当年就是用它来传递信号的。游客们喜欢在树下合影,摆出敲钟的姿势。但我更爱看的,是傍晚时分,当游客散尽,本村的老人搬着小马扎坐在树下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的样子。

这时,历史的宏大叙事悄然退去,冉庄恢复了它作为一个普通村庄的日常。你会闻到隔壁院子里飘出的晚饭香气,听到谁家母亲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。历史和现实,在这棵古槐下无缝衔接。我一直觉得,这棵树才是冉庄的灵魂,它连接着地下的英勇与地上的平凡,它见证了过去的风云,也守护着今天的炊烟。
被忽略的,是墙上的弹孔与窗边的牵牛花
很多人直奔主题,看地道,看展览,却常常忽略了冉庄的“肌理”。那些散落在村落各处的老房子,墙垣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弹孔。它们不是被圈起来保护的展品,就那样自然地、沉默地留在原处,有的旁边可能就爬满了生机勃勃的牵牛花。

这种强烈的对比常常让我动容。战争的创伤与生命的柔韧,就如此真实地共存于一面墙上。你看着那个弹孔,想象一颗子弹曾经呼啸而至;再看看那丛迎着阳光绽放的牵牛花,感受着生活不可阻挡的延续。这一刻,你对“历史”的感受会变得无比具体而复杂。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,而是可触摸的伤痕与可闻到的花香交织在一起的当下。
来冉庄,不只是为了“受教育”
所以,来冉庄,我希望你换一种心态。别把它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“爱国主义教育”打卡点。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来访者,一个倾听者。清晨,当薄雾还笼罩着村庄,在石板路上慢慢走一走,看阳光如何一点点照亮那些古老的窗棂。午后,找个安静的角落,想象七八十年前,同样在这片天空下,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又可歌可泣的故事。
你会发现,冉庄给你的,不止于历史的沉重,更有一种关于生命韧性的温暖力量。它告诉你,无论地表之上经历怎样的严寒,地底之下总有生机在默默积蓄;无论墙壁上留下多少伤痕,春天来了,花儿依旧会开。
如果你来,不妨多待一会儿。和树下纳凉的老人聊两句,他们随口说出的话,可能比任何教科书都鲜活。尝尝村里的农家饭,那味道里,有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温度。离开的时候,你带走的将不仅仅是几张照片,而是一段被土地铭记的、有呼吸、有温度的记忆。这,才是冉庄真正想告诉你的故事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