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济寺澄灵塔
2025.11.25 08:51:23 3 0
【那座塔,与我的半生缘】
我总在黄昏时分绕到临济寺。这时候的游客差不多散尽了,落日把影子拉得老长。本地人很少专程来看澄灵塔——太熟悉了,熟悉到成了生活背景。就像老邻居,你不会天天念叨,但他始终在那里。
青砖会呼吸
很多人直奔正定隆兴寺,把临济寺当作行程里的逗号。可我一直觉得,澄灵塔是需要用皮肤感受的建筑。伸手触碰塔身,九世纪的青砖传来温润的凉意。这不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冰冷,而是经过1200次春夏轮回后,依然活着的温度。
砖缝里的苔藓比我年纪都大。春天是嫩绿的,夏天墨绿,秋天泛黄,冬天变成深褐色。它们像时间的笔记,记录着每个年代的雨雪风霜。游客总在塔前摆同样的姿势拍照,却很少注意到这些细微的生命。
风铃响起时
塔檐的104个风铃,是我童年的记忆开关。小学放学路过,铃声清脆;中学时觉得它们吵闹;现在才听懂,每个铃铛的音高都不同。
有年夏天暴雨,我看见个年轻人站在塔下仰着头。雨停后他告诉我,刚才有只斑鸠在塔檐避雨,风铃在风里零落地响。“像某个遥远的朝代,隔着雨在对我说话。”他说得玄,但我懂。这塔最奇妙的就是,能让不同的人听见不同的东西。
错过的主殿

百分之九十的游客这样走:进门、直奔澄灵塔、绕塔三圈、拍照、离开。他们错过了最好的部分——塔后那棵唐槐。
这槐树歪着脖子,树心都空了,可每年四月都准时发芽。我常带个小马扎,坐在树下看塔。从这个角度,塔尖正好穿过槐树枝丫,青砖与绿树构成极美的画面。有次看见个女孩,她不去塔前,却在这拍了半小时。后来才知道是美院的学生,她说:“塔是历史的骨骼,树是时间的血肉。”
深夜的塔影
去年中秋,寺里破例开放夜游。月光下的澄灵塔变了模样,青砖泛着蓝灰色,像用夜色浸染过的宣纸。影子投在院子里,比白昼瘦削些。
住持也在人群里,轻轻说:“这塔见过金兵南下,见过燕王扫北,见过商队往来,现在又见着你们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们都不是来看塔的,是来通过这座塔,与某个永恒的东西短暂相遇。

实用信息之外的
旅游攻略会告诉你交通、门票、开放时间,但不会说这些:
最好挑下雨天来一次。雨滴顺着塔檐成串落下,整座塔像被装进水晶帘子里。
塔身不是笔直的,微微向东南倾斜。不是施工失误,是古人为了抵抗西北风特意设计的智慧。
如果你秋天来,记得捡片银杏夹在书里。往后某天翻开,会想起这个下午,风铃轻响,阳光正好,你与一座唐代的塔共享过同一片时光。
这些年我看着游客来来往往,有人匆匆一瞥,有人静坐半天。澄灵塔从不说话,只是静静站着。就像我外婆说的:“好东西不急着让你懂,它等你慢慢长大。”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