峰峰黑龙洞
2025.11.19 11:40:37 2 0
藏在黑龙洞里的不只是泉水,还有邯郸人骨子里的倔强
我总爱在傍晚时分溜达到黑龙洞附近。游客散尽,夕阳把滏阳河染成琥珀色,那些白天被忽略的细节此刻格外清晰——石缝里钻出的野薄荷,老人在泉边打水的节奏,还有洞口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,每一处都藏着外人看不懂的故事。
很多人举着手机在“黑龙洞”三个字前打卡,却很少人蹲下来摸摸那些泛着水光的岩石。你得知道,这里的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,是能“呼吸”的石灰岩。千百年来,地下水从缝隙涌出,溶解又沉淀,才雕琢出这迷宫般的溶洞群。我常想,我们峰峰人骨子里那种坚韧,是不是也像这岩石——被时间冲刷,反而沉淀出更坚硬的质地。
泉水有声:听得到的历史回响
清晨的黑龙洞最动人。不是用眼睛看,是用耳朵听。
本地老人会拎着塑料桶来接泉水,水瓢碰撞的声音、水流进桶里的回响、还有他们用方言闲聊的片段,这些声音和泉水声混在一起,成了黑龙洞独有的晨曲。有个八十多岁的赵大爷告诉我,他打了六十年的泉水,“这水甜,是因为它从地底下慢慢来,不着急。”
确实,黑龙泉群是奥陶纪石灰岩岩溶裂隙水,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渗透过滤,才从地下120米处涌出。我一直觉得,这种“慢”里藏着某种被现代人遗忘的智慧。游客忙着拍照发朋友圈,却忘了尝一口真正的泉水——不是装在瓶子里的那种,是捧着双手接住的、还带着大地温度的那一口。
被遗忘的角落:摩崖石刻上的时光密码
大多数人直奔主洞,却错过了西侧山坡上的摩崖石刻。

那些风化严重的碑文,需要用手轻轻触摸才能感受凹凸的笔画。明朝的、清朝的、民国的……不同朝代的人在这里留下印记,有的记录治水之功,有的抒发游历之感。最让我动容的是一处模糊的题刻,只能辨认出“永怀”二字。站在它面前,你会忍不住想象:几百年前,是谁在这里刻下这两个字?他怀着怎样的心事?
这些石刻从不同角度见证着滏阳河流域的变迁。很多人忽略了,黑龙洞不仅是自然奇观,更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。可惜现在太多人宁愿在人工打造的景观前排队,也不愿在这些真正的古迹前停留五分钟。
本地人才懂的仪式:在滏阳河边发呆
作为土生土长的峰峰人,我觉得最奢侈的事,是在滏阳河边的石阶上坐一下午。
看洗衣的妇人怎样把衣服浸入泉水,看孩子怎样用网兜捞小鱼,看光影怎样从东山移到西山。这种体验永远不会出现在旅行攻略里,却是理解这片土地最好的方式。

有个秘密我很少告诉外人:雨季刚过时,黑龙洞的泉水会变得特别欢快。那时水位上涨,十几个泉眼同时喷涌,站在岸边能感受到大地脉搏的震动。这种时刻,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认为这里有龙——那不是迷信,是对自然力量最质朴的敬畏。
离开前的回望
每次陪朋友参观,我总建议他们离开前再回一次头。
从百米外的拱桥回望黑龙洞,整个泉群像嵌在山体里的翡翠,滏阳河如丝带般蜿蜒而过。这时你会发现,黑龙洞最美的不是某个具体景点,而是泉水、岩石、河流、古建筑与人的生活共同构成的完整画卷。
这片土地教会我的,是像泉水一样——无论地下旅途多漫长,冒出地面时依然清澈见底;像岩石一样——任凭风雨侵蚀,依然保持自己的形状。也许有一天你来到峰峰,除了看那著名的黑龙洞,也能感受到这种无声的、固执的、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力量。
它不在任何旅游宣传册上,却是我心中最想与人分享的宝藏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