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佛园
2025.11.19 11:38:44 2 0
藏在山脊间的佛国净土
作为一个在周边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,我总觉得万佛园被太多游客误读了。他们跟着旅行团匆匆而来,拍几张金身大佛的照片便转身离去,却不知道这座园子最动人的,是清晨六点零七分第一缕阳光掠过千佛壁的瞬间——岩壁上斑驳的痕迹像是被岁月浸泡过的经卷,光与影在石雕袈裟褶皱间流淌的模样,比任何香火缭绕的画面都更接近禅意。
山门前的顿悟时刻
很多人直奔山顶的万佛殿,却错过了入山门后那片竹林。特别是雨后,青石板路上积着浅浅的水洼,倒映着竹叶筛落的碎光。我习惯在这儿驻足片刻,听竹梢滴水声与远处钟鸣交织。去年深秋遇见位扫落叶的老僧,他说这儿的竹子比城里人体内的时钟更懂时辰——竹节生长时的脆响,晨昏定省的风向,都是天地在诵经。
转过竹林弯道,会突然看见八百级青石阶悬垂在苍翠间。不建议数着台阶登顶,不妨在第七阶、第一百零三阶这些不起眼的转角停留。石缝里倔强生长的青苔,栏杆上被摩挲得温润的石莲,甚至某级台阶侧面斑驳的梵文刻字,都是前人留下的密码。记得带半壶本地老茶,在第一百五十六阶的歇脚亭与巡山人分享,他们嘴里有地图上找不到的故事。
被时光浸染的造像语言

旅游手册必拍的十米金身如来确实庄严,但我更爱后山那片唐宋残碑。某块无头佛碑的莲花座下,终年聚着三只不怕人的山雀,像是守候千年的护法。造像艺术在这里呈现出奇特的时空叠层——北魏的飞天衣袂还带着西域遗风,明代罗汉却已染上市井烟火气。最妙的是东北角的沉思观音,她不像寻常观音持柳枝玉瓶,而是屈膝托腮望着云海,像在思考某段未了的因果。
今年清明前夕,我撞见个在碑林间临摹的年轻人。他说这些残缺的造像反而更接近佛法真谛——佛本无相,世人强塑其形,岁月又将其还原。我们坐在断臂的唐代力士像下聊到日暮,看最后一道光掠过石像空荡的袖管,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“残缺即是圆满”。
晨钟暮鼓里的生活禅

若想遇见真正的万佛园,务必在晨钟前抵达。五点半的薄雾里,扫阶人的笤帚声比钟声更早惊醒山林。这时香客未至,只有早起的戴胜鸟在啄食露珠,斋堂飘来的粥香混着柏树清气。某位长住居士教我辨认不同时辰的钟声:破晓钟声清越如撕帛,午时钟声沉雄如闷雷,而子夜钟声则带着金石相击的凛冽。
很多人不知道西侧院墙有条小径通往茶圃。谷雨前后,僧人们采摘新茶时,你会看见佛国最生活化的场景——袈裟下摆掖在腰间,竹篓在背上轻晃,采茶谣与诵经声此起彼伏。若得允许参与制茶,在炒青的烟火气里领悟“茶禅一味”,比磕多少个头都更接近修行本质。
月光铺就的归途
绝大多数游客在日落前离去,其实万佛园最美的时刻才刚刚开始。当月轮跃过山脊,石阶会变成流淌的银河,佛龛里的石刻在月光里苏醒。去年中秋夜,我陪九十二岁的祖母坐在听松亭,她指着被月光浸透的千佛壁说:“你看,这些佛影在风里晃动,像在赶赴某场永不散场的法会。”
离园前记得去东南角的许愿池。不必投币,只需取片柏叶置于水面。看那些载着愿望的柏叶在池中回旋,最终都朝着月亮的方向漂去——这或许就是万佛园最温柔的启示:所有祈愿终将归向光明,而你我走过的每一步,都是修行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