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龙山
2025.11.21 23:25:42 1 0
封龙山:被时间遗忘的北方山林,藏着多少秘密?
我总爱在清晨雾气未散时爬上封龙山。这个季节,山脚下的槐花刚谢,空气里还留着淡淡的甜香。沿着青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古柏把天空切割成细碎的蓝。游客大多直奔山顶的南天门,我却总在半山腰那棵歪脖子松树下停留片刻——从这里往东看,能望见整个石家庄在晨光中慢慢苏醒,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山就这样奇妙地对望着。
很多人把封龙山简单地归为“石家庄周边的一座山”,这实在委屈了它。作为在山西脚下生活了四十年的人,我一直觉得封龙山更像一位隐士,它的美需要你慢下来,细细品。
石碑不说话,却道尽千年事
封龙山的碑刻是活的历史书。不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陈列,而是就散落在山路两旁,伸手可及。我最喜欢龙首峰下那通元代圣旨碑,碑文已经斑驳,但还能辨认出当年皇帝保护山林的敕令。有意思的是,碑座被岁月磨得光滑,常有孩子坐在上面歇脚——历史的沉重与孩童的轻盈在此刻相遇,这种画面在别处很难见到。
很多人会忽略碑林院角落里的那几块残碑。其中一块明代举子留下的诗碑,记录了他三次赶考前都来此山静心苦读。字迹潦草却有力,能想象一个年轻人在此对着群山发誓要金榜题名的样子。封龙山自古就是读书人静修之地,金元时期的封龙书院曾与四大书院齐名,如今遗址上的石阶仍保存完好,走在上面,脚步会不自觉地放轻。
南天门的另一种打开方式
游客挤在南天门拍照时,我通常会绕到观景台西侧的小路。往下走百余步,有处天然形成的石棚,当地人叫它“雨师洞”。洞不深,但特别凉快,夏天进去瞬间消汗。关键是这里能看到整个山脉最完整的剖面——层层叠叠的沉积岩,像一本翻开的巨书,记录着二十亿年的地质变迁。

有一次我带朋友来这里,正赶上日落。他看着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岩层,突然说:“这哪是石头,分明是凝固的时间。”那一刻我特别欣慰——封龙山的美,终于又被一个人读懂了。
山腰那棵唐槐知道的事
封龙山的植被很有性格。不像南方的山那样 lush 得让人透不过气,这里的树木疏密有致,给石头留足了呼吸的空间。半山腰那棵唐槐,至少一千多岁了,树干中空得能容下两个孩子,但每年春天依然顽强地抽出新枝。
守山的张大爷说,他小时候这棵树就是这样,“老了,但不服老”。我们常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喝茶,他给我讲文革时村民如何冒险保护山上的碑刻,讲八十年代第一批游客怎么踩着单车来爬山。这些故事,比任何旅游手册都生动。
为什么我总劝你在山里待到日落

下午四点过后,一日游的游客开始下山,封龙山才真正安静下来。这时光线变得柔和,整座山笼罩在琥珀色的光晕中。西坡的步道这时走起来最舒服——夕阳把身影拉得很长,偶尔能遇到下山的采药人,背篓里装着新采的黄芩。
如果你运气好,在望佛台等到天黑,会看到石家庄的灯火一点点亮起,如同大地上的星空。而头顶的真实星空也格外清晰,因为这里的光污染比市区少得多。这种天地对应的感觉,会让人忘记山的高度,只感受到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纯粹快乐。
封龙山的脾气
山是有脾气的,封龙山尤其如此。它不喜欢走马观花的人,对那些坐着缆车上下、拍几张照片就走的游客,它只展示最寻常的一面。但它对愿意花时间的人格外慷慨——可能会让你发现一块没人提过的奇石,可能突然云开雾散,给你看一幅绝美的山水画。
记得带一双舒适的鞋,一颗不急于赶路的心。山上的吃喝简单,自己带点干粮和水更好。最重要的是,别把它当成一个需要“征服”的景点,而是当作一位沉默的朋友——它在那里等了亿万年,不介意多等你一会儿,等你准备好倾听它的故事。
下次来封龙山,不妨试试我的路线。也许我们会在哪条小路上相遇,点头一笑,各自继续与山的对话。这座山最懂石家庄人——我们不需要远行千里寻找诗和远方,诗就在城西这片青山里,远方就藏在每一次深入探索的脚步中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